2015年“靈意畫”誕生之初,曾在藝術界引發軒然大波。這種表面看上去由簡單的黑白線條、線圈、旋渦、網格“拼湊”而成的畫作,著實令人“傻眼”。很多評論家站出來批判這種風格,“不懂畫兒,胡亂畫”“這畫的是些什麼東西”“請你到我的畫室去參觀一下”……諸如此類的言辭之激烈,令人聞而生畏。
然而,眾多商家卻看中了其內在的價值,短短時間內,靈意畫的衍生作品相繼問世,並頗受歡迎。
隨著言論形勢的漸漸扭轉,一部分業內人士開始重新審視這些談不上多少技法、主題又完全不知所云的“怪獸”,並得出了與之前大相徑庭的結論。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先生的話說,靈意畫家田炳信的創作,是在“為夢造型”。
田炳信的靈意畫,與他痴迷的《山海經》《易經》《爾雅》及中國古文字、先民陰山岩畫有很深的淵源。畫中“怪獸”或是對古代傳說中動物或神獸的描摹,或是對甲骨文和《爾雅》中已經廢棄的古文字的解讀和演繹。
以作品《靈龍野空》為例,畫面中綿長蜿蜒的河流,無疑是孕育了中原文明的黃河,河岸邊手執長矛、人獸對立的場景,則將觀者帶回遙遠的遠古時期,那個刀耕火種、簡單淳樸的年代。
轉換視線,畫面左上方是一條年輕的、充滿生命力的負屓(亦稱文龍)。它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底,龍頭的咆哮之姿,更讓人聯想到巨龍掀起的滔天巨浪,聯想到千百年來它的喜怒無常,以及歷朝歷代兩岸人民為縛住這條長龍付出的艱苦努力,乃至於抗戰時期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還有那四萬萬龍的傳人還我河山的怒吼……再仔細看畫面,這條巨龍竟由無數條魚構成,寓意著母親河為兒女帶來富庶與福祉。
按照傳統繪畫對於造型、光影、色彩的評判標準來看,靈意畫的形式似乎並不複雜,不僅沒有光影色彩的變化,甚至連基本的透視關係也沒有。但是,它卻於尺幅方寸之間,畫出了中華民族的“魂”,那是一種宇宙大道之魂、歷史長河之魂,是我大中華淵源流長的文化之魂和特有的精氣神兒,更是中國5800年的文明基因。
更為奇特的是,田炳信作品中的畫面,大多竟是於黎明時分、似醒非醒之際,自然呈現於他的夢中的。
偶爾於夢中尋到這樣的畫面,也許並不稀奇,但像田炳信這樣,經年累月,圍繞同一個主題做夢,還能將夢中情景訴諸筆下的,可以說絕無僅有。短短六年,田炳信依照夢境,完成了上萬幅靈意畫,令人驚歎。
這也解釋了眾多藝術家和評論家對於田炳信及靈意畫的疑惑:“創作一個形象,學院派一般是腦子裡先有一個形象,但是眼前這些靈意畫,你不知道它的原點在哪兒,是直接從外形開始還是從一根線開始,是先形象後抽象還是先抽象後形象。”
田炳信的大學同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研中心主任王志遠曾說過:“從觀察角度來說,他的視角更像是蜻蜓之眼——複眼,從上下左右前後六個視角觀察一個事物。”這種無師自通的視角,可能得益於田炳信寫詩、辦企業、做媒體的多種閱歷。
田炳信曾在新華社工作多年,曾任新華社廣州記者站站長,後來又創辦企業,擔任《港澳日報》社長及騰信股份董事長。他當過記者,寫過書,作過畫,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更多樣。
這種多樣化的角度,使得靈意畫故事線索更加靈動,視覺效果也富有張力,因而被迅速轉化為雕塑語言、文字語言以及工藝美術作品。
2017年,為紀念北梁棚戶區改造工程竣工,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田炳信帶領團隊耗時9個月,在包頭市九原區後梁上立起了“靈魚滾月”金鋼雕塑塔。
這座高20米、寬13米,總重量達18噸的巨型雕塑,結合了內蒙古巖畫造型特點,以及包頭北梁地域文化特色和走西口歷史背景,上部由抽象的四條魚組成,下部由抽象的滿月支撐,線條流暢、造型穩健、氣勢雄偉,既飽含祥和的人文色彩又暗藏玄武天機,座於地而意向太空。
“從事藝術五十多年,我看到的影象和具象的東西太多了,但田炳信的雕塑視覺衝擊力非常強,看到的瞬間我就被打動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秦璞說,“田炳信的雕塑,空間張力很強,把山海經裡原始的、最本質的一些符號,經過他對空間感應的角度,再用他的藝術語言釋放到社會空間,簡單大氣又接地氣。”
雕塑《靈魚滾月》
如今,田炳信已創作了靈鏡系列、巫覡系列、山海神獸系列、群獵系列等8000多幅靈意畫,並在30多個行業內獲得了200多種靈意衍生品。而他本人,也從被排斥在藝術殿堂之外的“門外漢”,變成了被大加讚賞的“中國畢加索”。然而無論是對於當初的“瞎畫”,還是如今的“開山鼻祖”,他都只是淡淡一笑,欣然接受。
2021年的炎夏,田炳信與自稱為“圈外人”的優秀藝術家、非遺傳人、手工匠人和設計師們,在山海關外第一城遼寧葫蘆島落下了一座4000平米的大型藝術場館“山海藝術中心”。同時在道路的另一頭,落下一座高16米,重20噸的大型城市雕塑《鴴鷸探海》,與藝術館遙相呼應。
從2015年到2021年,田炳信從原生創作開始,到以“為夢造型”的理念感染了大量藝術家、非遺傳人和手工匠人,到將其集合為一種藝術力量,為城市帶來了公共藝術平臺。這個路徑,真正使得藝術從個人審美、個人表達,走向了社會,做成了公益產品。
“圈內”也好,“圈外”也罷,對於田炳信來說,別人的抨擊或讚美,都不會左右他創作的熱情,在創作面前,“不要說自己垂垂老矣,與億萬年的時空相比,誰都是‘小鮮肉’,要保持高昂、積極、正能量,賦予作品更多的創意,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