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不自量力入侵我國西南邊境。
他們彷彿忘記了自己將要面對的不是過去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而是剛剛在朝鮮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硬碰硬的鋼鐵之軍。
果然,印度軍隊幾乎是一觸即潰,還沒怎麼打就一路後退,沿途丟下武器輜重無數。
他們丟下的這些裝備全到了解放軍的手裡。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戰爭結束後,我軍居然把這些裝備擦乾淨,又全還給了印度人。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狂妄的敵人
其實,印度侵略我國的野心早就產生了。
從1947年獨立開始,印度就以第三世界的領頭人自居,妄圖建立南亞次大陸的霸權。
印度自認是英國的“親兒子”,要繼承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一直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蠶食我國西藏地區的領土。
但是最開始,中國崇尚和平,其實是不願意打仗的。
當時,蔣介石雖然已經敗走臺灣,可還是放不下對大陸的覬覦之心,在東南沿海不斷挑釁;而美國則在越南發起戰爭,戰場幾乎緊貼我國邊境;再加上中國一向崇尚和平原則,在這樣艱難的局勢下再和印度發生衝突,並非中國所望。
而印度卻想著要抓住這個機會,不斷向著西藏內部非法行動,一點點踐踏中國的底線。
終於,在1962年,中央也無法繼續忍受印度的挑釁。毛主席親自下命令,決定對印度的惡劣行徑給予打擊。
很快,為此組建的藏字“419”部隊成立了!
這支一萬人的部隊朝著前線秘密前進。剛和印度軍隊碰面,就直接全殲了印度王牌軍隊第7旅。
照常理說,這樣的訊息一傳到印度,他們首先應該震驚,然後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行動計劃。
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講常理的對手,印度人的“自信心”沒有受到絲毫的打擊。
他們在震驚之後認為,既然自己的軍隊都跟著英國人打過二戰了,當然是一支經驗豐富,力量強悍的虎狼之師。
印度人依然覺得,一個印度軍人可以抵擋十個中國軍人。即使在考慮過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特性進行資料修正之後,他們也依然認為,一個印度軍人可以抵擋五個中國軍人。
再加上他們認為印度軍隊裝備精良,所以理應可以戰勝中國。
因此,在這樣“強大”的實力加持下,印度人認為:第7旅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軍事力量弱,而是因為政府決策失誤,才讓“孱弱”的中國軍隊佔據先機。
但實際上,解放軍的炊事員揹著行軍鍋,都能用一根繩子從峭壁上順利爬下,兵員素質遠遠高於第7旅。
而且,解放軍的據點在海拔上高處印軍許多,在後期的補給和進攻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就連在高原作戰能力上,解放軍適應高原反應的速度都比印軍更好。
但是,印軍卻始終處在選擇性失明的狀態下,對解放軍的強悍視而不見。
他們甚至覺得只要自己一開始衝鋒,解放軍就會迅速潰敗,一天後就會退到麥克馬洪線以北。
而對這種看法,負責指揮這場戰鬥的印軍中將考爾也深信不疑。
因此,他特意選擇了1962年11月14日發起總攻,好能給尼赫魯送上一個盛大的76歲生日禮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尼赫魯的生日確實過得十分難忘。
因為衝向瓦弄解放軍駐地的11旅所面對的,是經歷過朝鮮戰爭的鋼鐵之師:54軍。
(二)以卵擊石
54軍是一支從戰火裡走出來的部隊,領導他們的是有“丁大膽”之稱的丁盛。
在入朝作戰前,54軍剛剛進行過全軍換裝,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同時還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抗美援朝勝利後,54軍又參與了青海、西藏的平叛,積攢了豐富的多地形作戰經驗,還有過對抗強敵的經歷。
因此,印度選54軍作為對手,可以說是十分想不開了。
更令他們想不開的是,印度人臆想中的所謂裝備優勢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當時,解放軍主要使用的是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和五六式衝鋒槍,火力兇猛,射速快,精度高,非常適合大規模作戰。
而印軍居然還在用李恩菲爾德步槍,每次打一發都需要拉槍栓,準頭再好也得打得出來才行。
這種射速就註定了他們在面對解放軍的時候,會被兇猛的火力壓得頭都抬不起來。
因此,哪怕印軍的人數更多,可是在火力的巨大差距下,我軍始終牢牢佔據著優勢。
即使印軍曾經迫使解放軍後退,但當他們想要繼續向前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想要走一步都會面臨炮火的轟炸。
其實早在1962年10月紅山頭作戰的時候,解放軍的炮兵就把雷霆之火降臨在印軍的頭上了。
同年10月18日早上五點多,印軍才剛剛從夢裡醒過來,就已經聽到了炮火落在戰壕上的轟鳴聲,頓時被打得暈頭轉向,像沒頭蒼蠅一樣慌成一團,大喊大叫。
而解放軍這邊,則是有條不紊地對陣地進行轟炸,把印軍的堡壘和工事一個個地摧毀。周邊的山頭都被照得通紅。
不僅如此,在炮兵轟炸結束配合步兵衝鋒的過程中,炮彈正中印軍的彈藥庫,一下子引起了劇烈的爆炸。
解放軍趁著這個機會一舉攻下紅山頭,全殲敵人。
兩天後,在九連二排四班副班長龐國興帶領下,不足十人的解放軍向印軍陣地進軍,連續攻克了兩個炮兵陣地。
更離奇的是,其實這個時候,龐國興為了追逐南逃的印軍,已經和連隊失散了,就連後來攻克陣地的戰友都是意外遇到的。
這不足十人的小隊伍是怎樣湊成的呢?
在龐國興帶著戰士王世興追逐印軍時,剛好遇到了八班的副班長周文軒和戰士冉福林。
這四個人見面之後決定成立一個戰鬥小組,推舉龐國興為組長。這個戰鬥小組成立後,龐國興就決定兵分兩路,先打掉山樑背後的那個炮兵陣地。
行進中,九班的班長魏應武也帶著三個戰士加入了進來。
等他們到達陣地時,發現那裡的印軍已經要準備逃跑了,只剩下三門炮還在射擊。
印軍一看見解放軍戰士,立刻丟下武器往樹叢裡鑽,把陣地完全暴露在龐國興等人的槍口下。
激烈的戰鬥後,印軍不管不顧地坐著汽車就往南潰逃,連火炮都不要了。
剛佔領炮兵陣地,龐國興等人又看見一輛印軍的小車。他們三個喊打喊殺地衝上去,把印軍的膽子都嚇破了,直接把什麼電臺、行李、地圖直接扔下去,一腳油門開得更快了。
三個人見印軍這樣不堪一擊,膽子更大了。
當他們發現第二個炮兵陣地的時候,馬上就決定要吃掉它。而印軍果然不負所望,剛一交手就潰散了。
雖然我軍只有三個人,還是把印軍嚇得炸燬了自己的炮彈,丟下陣地就跑。
就這樣,龐國興等人順著公路追逐印軍,竟然毫髮無傷地和主力部隊會和了,又跟著主力一起打掉了第三個炮兵陣地。
戰後,龐國興還留下一句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軍反擊。”
按照常理說,印軍這個時候總該直到自己有幾斤幾兩,該準備投降談判了。
但我們面對是一個不講道理也沒有常理的對手,他們就算遭遇了這樣的失敗,印軍也絲毫沒有清醒的意思。
(三)一觸即潰的印軍
在庫瑪翁營地區的作戰中,印軍11月14日衝上來想佔領高地。解放軍在當天晚上,就把這幫不自量力的印軍給趕了回去。
這支軍隊灰溜溜回到了大本營。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印度國內報紙依然在吹噓著他們的“大勝利”。
兩天後,瓦弄作戰打響。
此時印軍依舊在妄想著勝利,卻不知早已大難臨頭。
當天4點40分,在沖天的火光裡,印軍陣地立刻變成了啞巴。他們所鼓吹的堅固的陣地要麼就被掀起了頭蓋骨,要麼直接變成了土坷垃,根本看不出工事的形狀。
為了攻佔至關重要的“80”高地,七連三排長周天喜帶兵衝了上去,摸到了離敵人只有七八米遠的地方。
可是,敵人卻突然射擊,兩名戰士犧牲。周天喜也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受了重傷。他不讓戰士給自己包紮傷口,要和印軍拼到底。
此後,一個叫做範懷強的戰士用爆破筒幹掉了敵人一個地堡,全殲了裡面的敵人。
在周天喜的指揮下,解放軍一路攻克了三個印軍的地堡。但是周天喜本人卻在戰鬥中喉部中彈,壯烈犧牲了。
這時候,他所率領的14個戰士只剩下6個,其中有3個人負傷。
周天喜犧牲後,九班長帶領剩下的戰士繼續戰鬥,在經過整整28個小時的激戰之後,“80”高地終於被我軍攻下,錫克連隊四連四營被全殲。
至此,我軍取得了一場極為關鍵的勝利。
這場作戰勝利後,我軍繼續乘勝追擊,一路炸燬了敵人四個地堡。
九班副班長陳代富之前在戰鬥中負傷,見負責爆破的同志犧牲了,就接過他的爆破筒繼續前進,找到了一個之前被手榴彈炸松的地方,使勁把爆破筒塞了進去。
裡面的敵軍一見,趕緊把爆破筒往外推。和敵人拉鋸一會後,陳代富站了起來,全力把爆破筒壓了進去,引燃了導火線。
爆破筒瞬間把地堡掀開了,而陳代富福大命大,硬是在爆炸的一瞬間滾到了一邊,雖然受了傷,卻驚險地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此後,他還堅持到了戰鬥結束才走下戰場,戰後被譽為“活著的黃繼光式的英雄”。
三天後的下午,瓦弄的炮火聲也漸漸小了。印軍丟下了幾百具屍體,從東線戰場上潰逃。
考爾中將準備送給尼赫魯的“大禮”也如期到達,恐怕尼赫魯是不會滿意的。
而我軍此時也不太滿意,因為解放軍並非想打擊潰戰,而是想打殲滅戰。
但此時,印軍裡已經有兩千多人逃到了山裡,還要戰士們辛苦搜山。
好在印軍的戰鬥力著實不太行,十一旅裡很多士兵都已經三四十歲了,跑也跑不過,打也打不過,只好一見到解放軍就繳槍投降。
考爾中將不肯接受失敗的現實,還非要坐著專機來指揮戰鬥。
但結果是被解放軍一炮打落了飛機。要不是他腦子靈活,為人機靈,知道坐不了飛機就趕緊坐著豪華敞篷牛拉吉普逃回印度的話,我軍怕是要多消耗一份糧食來喂他。
而他不接受失敗的精神在物質層面上,鼓舞了我軍。
作戰後期,印軍是隻顧得上逃命了,飛機上那些空投的食物全都投到了解放軍的營地,卻不自知。
直到這個時候,尼赫魯還安然坐著等待瓦弄前線的戰報呢。他不知道的是,我軍前鋒已經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三百公里。
但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卻命令我軍退回實際控制線,還把繳獲的裝還給了印軍。
(四)繳獲盡數歸還
在這場戰爭中,我軍可謂是收穫頗豐:
5架飛機、51毫米以上口徑火炮234門,51毫米以下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總共631挺,長短槍總共5772支,炮彈七萬多發,槍彈、手榴彈、地雷等等各種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但是戰爭結束後,解放軍又把這些東西全都還給了印軍。
不僅還了回去,甚至還把槍械整理得有條不紊。不僅給汽車和坦克加了油,甚至有些還順帶裝填了炮彈。
每一件武器都比在印軍手裡的時候,擦得還乾淨。
可是,為什麼我軍不把這些武器留下了自己用呢?
政委在回答戰士這樣的疑問時說:因為印度的武器裝備太落後了,幾乎就是二戰時期的老傢伙。
哪怕是作戰的時候,不把自己的子彈用光了,戰士們都不願意去拿印度的槍用。
那麼,既然我軍用不到,拿著這一堆大鐵疙瘩能幹什麼用?鍊鋼都嫌運輸難。
更何況,不把這些東西還給印度,印度那些反動派也不會善罷甘休。
他們很可能會從老百姓手裡搜刮更多的錢,去買更多更先進的裝備,說不定到時候還要侵略別的國家。
把武器還給他們的話,相當於給印度國內的無辜老百姓減輕了負擔。
至於為什麼要擦乾淨。大概只是解放軍一向講究愛護裝備,對印度這些裝備起了同情心,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吧。
但是,這樣的行為落在印軍眼裡,就成了另一個意思。
他們覺得解放軍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就是為了侮辱印度,給印度難堪,只是宣傳的伎倆而已。
因此,他們不僅不感激中國的慷慨和寬容,反而覺得裝備回到自己手裡簡直是奇恥大辱,自己把自己氣壞了。
可他們自己心裡十分清楚:解放軍能把裝備還給他們,意味著就不認為印軍能翻出什麼風浪來。而且如果不是解放軍自己退兵,他們自己還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呢。
無論如何,這場自衛戰爭讓印度受到了教訓。
不管他們曾如何狂妄,在西南邊境怎麼挑釁生事,怎麼胡作非為,始終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參考資料
[1]葉介甫.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中國炮兵[J]. 檔案記憶,2017(08):9-12.
[2]杜哲元. “後發制人”與“突然反擊”——論中國在1960年代的邊境戰爭模式[J]. 戰略決策研究,2017,8(06):22-44+102-103.
[3]閔軍.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政治工作經驗及啟示[J]. 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1(03):38-42.
[4]周鵬. 英雄副班長龐國興[J]. 文史天地,2004(10):42-43.
[5]賀熙成.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片斷回憶[J]. 武漢文史資料,2012(0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