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修身、齊家、治國、邦交,處處都體現著“貴和、重和”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指出:“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這三個詞直接點明瞭“和”文化的主要內涵。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和為貴”,讓“和”文化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一、“和”文化的歷史淵源
和,諧也。“和”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和”字,寫作“龢”。《說文解字》說:“聲音相和”。《尚書》中,周公曾講,家族不和要努力使之和睦;國家之間不和,也應力爭使之和諧,這是天的意志。從詞源字義看,“和”本指古代樂器發出的和諧之音,之後逐步引申為和諧、和睦、和平之義。
先秦時期,“和”文化產生並得以發展。《國語·鄭語》中記載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闡明瞭“和”文化的實質。其中舉例說,金木水火土互相配合生成萬事萬物,酸甜苦辣鹹互相調和滿足不同口味需求,這是“和實生物”。如果只有一個音符,彈奏不出動人的音樂;如果只有一種顏色,描繪不出多彩的畫卷,這是“同則不繼”。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同”否認事物有矛盾有差別,要求事物絕對的同一。比如秦漢時期統治者就偏愛“同”,秦朝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和”則是承認並正視事物的差異和矛盾,認為不同事物在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透過相輔相成、互促互補的過程形成最佳組合,從而生成新事物,促進發展。由此可見,“和”文化強調的是於差異中求平衡、於繁複中求有序、於矛盾中求協調,強調辯證統一、多樣性統一。
春秋時期,孔子把“和”文化延伸到道德領域,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來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與人為善卻堅持原則、明確立場,而小人則是無原則的苟同,無立場的附和。之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樣也適用於國與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
“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各個時代、各個領域都滲透著“和”思想。人際交往強調“和氣致祥”;保護自然強調“和諧共生”;經商之道強調“和氣生財”;國家、民族間互助合作強調“和衷共濟”,等等。“和”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倫理道德、行為方式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中華文化不斷創新,推動中國社會不斷髮展。
二、“和”文化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傳統“和”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在深刻洞悉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中把握中國發展的前進方向、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和”文化的堅定主張
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崇尚正義。《孫子兵法》開篇即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主要強調的就是慎戰、不戰。中國人民歷來推崇“國雖大,好戰必亡”“四海之內皆兄弟”等和平思想。近代飽受欺凌、壓迫、戰亂的經歷,使中國人民更加渴望、珍愛和平。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我們黨深刻認識到要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必先消除戰爭、實現和平。為此,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28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其他國家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並提倡以對話、談判而不是威脅、戰爭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矛盾,為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做出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作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偉大成績。我們所走的和平發展道路既是要發展自身,又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帶來機遇、維護世界和平。進入21世紀,中國兩次釋出關於和平發展的白皮書,把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寫入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和平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國共產黨將帶領全國人民,以“和”文化為滋養,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堅定不移走下去,走到底!
建設和諧社會,是對“和”文化的執著追求
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也是文化認同。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憧憬建立人人和諧相處的大同社會。《禮記·禮運》中記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就是對大同社會的描述。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黨立足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針對新時期思想觀念、經濟體制、利益格局、社會結構的新變化,提出的重大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創新了社會治理方式,推動了政治文明程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安排,將保護自然、保護生態擺在重要位置。多年來,我們黨努力為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付出巨大努力,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和”文化的自覺實踐
《尚書》中講“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主張人民要和睦相處,國家要和平交往。以和邦國、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思想在中國代代相傳。我們黨自成立以來也一直奉行著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自覺踐行。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家之間日益成為唇齒相依、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共同的風險挑戰,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唯有跳出狹隘的本國利益,摒棄“你輸我贏”的冷戰思維,才能共創美好未來。中國共產黨正是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將其付諸行動。我們黨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倡導新安全觀,踐行正確義利觀,主張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不斷深化“南南合作”,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支援多邊主義,攜手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目標前進。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人類共同價值和中國傳統“和”文化在新的高度上弘揚光大,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揚和熱烈響應,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是對“和”文化的主動選擇
大道不孤,大愛無疆。中國人自古就有“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夢想,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中國共產黨延續了這一優秀傳統,不僅自身毫不動搖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還致力於追求全人類共同利益,為全人類謀和平、謀發展。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發出的豪邁宣言:“中國共產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1921年,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從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到實行改革開放,再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始終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時代大勢和歷史發展規律,密切結合中國命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發展壯大自身的同時,為探索人類現代化道路、文明發展道路做出歷史性貢獻。
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賦予中國傳統“和”文化以科學理論內涵,使其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展現出一個大黨以大胸懷、大智慧促進人類進步的大使命、大擔當!
作者:冷曉鈺 中共海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