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莊村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鎮鎮域中部的西邊,背靠崖子巖,前臨清水河。有109國道從村前經過,交通十分便利。該村村域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218戶、316人。所屬35個姓氏。有如此之多的姓氏相娶相融於一村,充分體現出了這個古老的村落和諧古樸的民風。
張家莊有主街兩條,均為南北走向,其中東側主街最長,新房居多;西側主街較短,以老房為主,人稱老街,是張家莊這座古老村落的歷史見證。
張家莊有主街兩條,均為南北走向,其中西側主街最長,新房居多;東側主街較短,以老房為主,人稱老街,是張家莊古村的歷史見證。
古民居
街巷
村景
古戲臺,戲臺面闊三間,懸山捲棚頂,板瓦鋪頂,筒瓦壓壟,由於年代久遠,近年進行了重新修復。舊時,每逢年節或廟會,村民們都在這裡組織唱大戲。開始時是從口外請戲班子,後來村裡自己也成立了戲班,常演劇目有《鍘美案》、《斬黃袍》、《薛仁貴徵西》等。
修繕前的戲樓
修繕後的戲樓
老街上儲存較好的古民居院落有五處。據《北京門頭溝村落文化志》記載,按現有住戶稱謂是:48號為楊增海院,49號為王建設院,52號為王會中院,66號為伏金輝院,聶秀國院在大楊樹北。五處古宅院的大門樓均佔一間房,門楣(當地稱之為門樓頭)有兩個木質門簪及花楞額身、花瓣額臉。其中王建設院的門楣前還有木雕門罩,均為花楞圖案。兩扇大門裝有鐵門環,門板對稱有扇面門釘,門檻外有石雕門墩,兩側門腿石刻有各種圖案。門樓設於臨街房(倒座)右側一間,即所謂“青龍”位置,頂部為蠍子尾清水脊,簷頭用陰陽滴水瓦。
大門內正對著的廂房山牆上,設有方磚斜砌成菱形圖案的照壁。照壁中間刻有“福”或“鴻禧”等大字,上方以筒瓦、滴水瓦翹簷裝飾,當然也有遮雨的用意。正房為三間或五間,廂房為二間或三間,磚角石芯牆,陰陽合瓦頂,蠍子尾清水脊,房體為“四梁八柱”骨架,檁下託有檁方,前面“滿裝修”,花樣木窗稜。青石臺基,青磚墁地,古樸大方,較標準的四合房院式,建築頗為精良,儲存狀況尚好。48號院坐西朝東,門樓形式為金柱門。(齊老簡述各種門樓的形式區別2分鐘)金柱門樓兩側的戧簷磚上分別雕刻著盆栽荷花和盆栽牡丹兩種圖案,盆內刻有“喜”字,兩側加在一起,寓意為“雙喜臨門”。門樓的門罩上是木質透雕的“鳳戲牡丹圖”,華麗精美。這家的門神龕相比其他院落要精緻的多,不僅外圍雕刻著桃枝圖案,下面還有蓮花相托。大門門口的兩側各設有鼓形門墩石一座,左側的鼓梆上刻著牡丹,右側鼓梆上刻著菊花的圖案。門道里側倒掛門楣為燈籠框,周圍飾有團花和平花,兩側的雀替是木質透雕龍的圖案,舒展大方,美妙絕倫。門道與倒座之間的下部分為磚砌檻牆,上面裝飾有四面木隔扇。迎面是靠山影壁,左右兩側盤花分別是牡丹和蓮蓬兩種不同的圖案。院內正房坐西朝東,傳統樣式,屋脊兩側與影壁相對應,分別是磚雕的牡丹和蓮蓬兩種不同的盤花,下面是五踏步臺階,兩旁設有垂帶。正房門前的簾架也很精緻,上面有精美的透雕花卉和動物圖案,簾架的上託為荷花造型,下面的簾託是荷葉的形狀。
門神龕
48號院正房
49號院也是金柱門,上面門罩為木質透雕 “鶴穿牡丹圖”,精美華麗。兩邊的門枕石上除了刻有花卉圖案外,上面還另雕有臥獅一對,惟妙惟肖。大門對面的東山牆上有靠山影壁一座,壁心已改為由現代材質拼砌而成的金色“福”字,但勾頭滴水仍然保留著傳統樣式,下面的飛椽為“卍”字圖案 ,院內正房、廂房以及倒座都保留著原始的傳統舊式門窗。
垂獸
門墩
門道壁畫
木雕裝飾
正房
50號院門樓
正房
52號院,門前出五級臺階,兩旁各有石鼓門墩一座,右側門道前端有一座門神龕,兩側廊壁上已繪製上了水墨國畫。門樓迎面在東廂房的山牆上建有硬心影壁一座,壁心為磚雕“福”字,四角雕有岔花。造型簡潔大方。院內有正房五間,硬山清水脊,蠍子尾帶盤花,合瓦屋面,五級踏步,兩旁設有垂帶,東西廂房各有三間,門前兩級臺階青石鋪就,不設垂帶,倒座五間,其中東南角為門樓,西側帶有耳房一間。
門神龕
正房
清水脊蠍子尾
影壁
磚雕裝飾
正房
66號院的影壁儲存較為完好,清水脊、蠍子尾帶盤花,“福”字勾頭,滴水雕花卉圖案,“卍”字飛椽,圓椽頭上刻著梅花圖案,冰盤簷下層是勾連雲紋,壁心上部為“卍”字不到頭紋飾。院內正房的夾門窗以及簾架造型精美講究,上面雕刻的動物和花卉圖案繁雜細膩、做工精緻,這一形式在民間的建築中是很少見到。這座門前掛有“悅山莊”的院落也是一座古民居,位於村中兩條主街之間,門樓門罩均分三段,為木雕“蝠(福)到眼前”圖案,門樓左側夾牆上繪有水墨國畫,古樸別緻。門道與前院倒座的下面以檻牆相隔,上面為四面木質隔扇。前院只有倒座兩間,它的迎面是一座毀壞的影壁。後院已雜草叢生,但房屋儲存的還算完好,裡面正房五間,西面三間,兩明一暗,東邊兩間,單開門。兩側夾門窗與門頭窗是傳統的工字步步錦樣式,門頭板為正方燈籠框,中間一間的窗子格式已經進行了改動,失去了原有樣式。除此以外,院內還有西廂房三間,門窗樣式與正房基本相同,只是門頭板的圖案改成了 “卍”字,檻牆由青磚砌成,硬山清水脊屋頂,蠍子尾已經損壞。另外,西廂房的屋內還開有一扇玻璃小窗,形制應該是後改的。對面東廂房的後牆上也開有一扇小窗,為支摘窗,方格樣式。在這間廂房的南面牆上還開有一扇大窗,朝向裡外院之間的甬道,窗的上面部分為方格樣式,下面是玻璃的,玻璃兩側是傳統的工字步步錦樣式。
影壁
福字磚雕
喜鵲登枝石雕
正房
興隆寺,俗稱慈光寺,坐西朝東,三合院式。山門一間,面闊2.1米,進深1.3米,清水脊,筒瓦頂。正殿三間帶廊,面闊10米,進深7.3米,硬山筒瓦調大脊,磚吻獸,脊上有磚雕紋飾,排山滴水,五架樑旋子彩繪,殿內兩側有人物壁畫,南北配殿各三間。院內尚存古松一株。興隆寺曾有石碑二方,一為正德四年建寺碑,今在井臺鋪地;一為明嘉靖年間《重修興隆寺碑》仍在寺內。另外,大安溝口南側,即興隆寺斜對面,還曾有庵廟一座,今已無存。村東大東臺上原有庵塔,已於1954年拆毀。
張家莊村奴才溝及奴才嶺,是古代通往淶水鎮廠、三坡及易縣紫荊關的重要通道之一。清水雙林寺遼統和十年幢上,記有:“弩財口鎮使杜彥□、(杜)彥欽……杜彥成、張庭贊、邢和文。”元代熊夢祥著《析津志輯佚》記載,“西至弩寨嶺口四十五里,屬范陽界,本處有事自把……青堰皂東口東弩寨口,齊家莊口,入外鎮上紫荊關。”奴才溝古道,不僅是古軍道,也是古商道,古道遺痕。
古道遺痕
在革命戰爭年代,張家莊這座古老的山村也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京西邊陲•清水鎮》“清水鎮革命烈士名錄”就記有9名烈士的英名,這裡還曾發生過小青嶺戰鬥。在新時期建設中,張家莊也煥發了青春,加強環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利用古村、古道、山水等,發展溝峪經濟和旅遊休閒產業,亦有廣闊前景。
來源:門頭溝區文化和旅遊局
文圖:齊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