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教育的路上,熙熙攘攘,人們在討論教改、爭論資源分配,其實我們一直沒有認真問過孩子們需要什麼。
我很慶幸,今天讀到了兩位老師的好故事。讀過之後,除了感動,也想起了我的老師。
上小學時,我雖然成績和表現都算好,但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評不上“三好學生”。有天晚上,班主任到我家,將一張“三好學生”的獎狀送給我母親。這是她自己偷偷做的一張獎狀。
這份充滿善意的褒獎,我記了一輩子。
“我年輕過、落魄過、幸福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寫在自傳封面上的這句話,也再次撩動我的內心。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人生路上感覺孤獨。每當孤獨和頹廢向我襲來時,我都會想起小時候那張特別的獎狀。我甚至願意相信,也希望,人人都能遇到一個一生的恩師,始終激勵著你對生活、對生命一往情深。
中國的傳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幾千年來,除了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之於學生,都有一份不是親情勝似親情的大愛。為學生撐了40年船的李化勇老師,將這份大愛詮釋得無比豐富、生動,我覺得,那葉扁舟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朝拜的“圖騰”,象徵了中國教師的善良、質樸和真誠。
我們應該感動而且慶幸,還有李化勇這樣的教師,堅守著那份對孩子的愛。他們守住的,是教育的真諦——中國教育,需要對孩子最真誠的愛,而不是各種充滿功利的期待。
真的,中國教育不缺各種“設計”,中國的家長不缺望子成龍的心氣,但很可能,孩子們最渴望的,是那種風雨中的守望,是一葉陪伴他們終生的溫暖扁舟。在某種意義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的數學老師周瑾,也是一個為孩子“撐船”的愛心使者。
我特別感動於周老師故事中這樣一個細節——在講解“極座標”知識點時,她會給學生講數學家笛卡爾的愛情故事,從而引出高考試題中的心形曲線。高三畢業時,在給學生的賀卡上她也寫下了這個方程。
周瑾老師的心形曲線,像極了李化勇老師的那葉扁舟,載著對愛的理解,陪伴孩子走向遠方。而且,李老師的扁舟、周老師的心形曲線,也如同教育的望遠鏡——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望遠鏡交給孩子而不是架在孩子肩上,替他們去看遠方?(方大豐)
責任編輯:曹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