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25日電 題:《鍾正生等:英國央行“放鷹”,會否“傳染”?》
作者 鍾正生(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 張璐(平安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 範城愷(平安證券宏觀分析師)
近期,英國央行不斷釋放鷹派訊號,市場預計英國或於年內首次加息。英國央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警告稱,除非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採取行動,否則英國可能會在通脹問題上經歷一段“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時期;隨後MPC鷹派成員桑德斯(Michael Saunders)表示,投資者們將英國央行加息行動時間的預期提前是正確的。此後,貝利在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繼續鷹派發言,表示央行雖對供應鏈危機和能源危機無能為力,但“將不得不採取行動”以遏制通脹。英國巴克萊銀行預計英國央行將於2021年12月加息15個基點,之後將於2022年2月和5月各加息25個基點。據路透社報道,10月13-20日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約五分之一受訪者預計首次加息將在2021年11月4日進行。
對於英國央行的“激進”做派,我們不禁要提出三個問題:
一是,英國央行為什麼比歐洲央行和美聯儲更“鷹”?英國央行官方強調通脹因素,本質上是英國央行仍在緊盯2%的絕對通脹目標,這與美聯儲的“平均通脹目標”制以及歐洲央行最新的“對稱性2%中期通脹”目標不同。英國國家統計局(ONS)釋出的資料顯示,9月英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加3.1%,環比增加0.3%,均低於預期值;9月核心CPI同比增長2.9%,略低於前值3.1%,預期值為3.0%。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皮爾(Huw Pill)表示,英國面臨的通脹壓力將持續,英國通脹率很可能在2022年初“接近甚至略微超過5%”;“(英國)央行的通脹目標是2%,面對這種情況很不舒服。”
二是,英國央行會不會過於鷹派?我們初步對比後看到,英國通脹攀升壓力暫時不及歐元區和美國,且英國失業率改善程度不及歐元區。通脹方面,9月,英國、歐元區和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標同比增速分別為3.1%、3.4%和5.4%。但排除基數原因看環比,英國物價指數增速並不算快。失業率方面,英國、歐元區和美國的最新失業率分別為4.5%、7.5%和4.8%。不過,與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相比,英國失業率缺口仍有0.6個百分點,美國失業率缺口仍有1.3個百分點,但歐元區失業率缺口為0。這說明,若考慮實體經濟的恢復進展,英國經濟表現未必好於歐元區。我們認為,若以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為參照物,英國央行政策收緊節奏確實有些“過快”,這也是市場對英國央行行動反應較為劇烈的原因(至於英國央行政策收緊節奏是否真的“合適”,或只能交給時間和歷史定奪)。
三是,英國央行“放鷹”對市場影響幾何?由於英國央行與其“同僚”(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的政策思想差距較大,短期需要警惕歐洲央行被“帶節奏”而“放鷹”,從而令美元指數承壓。英鎊在美元指數中的直接佔比僅約12%,成分並不算高,但歐元和英鎊的關係相較緊密,而歐元在美元指數中佔比約58%。我們認為,歐洲央行受英國央行的“影響”可能更大:一方面,雖然歐洲央行調整了中期通脹對稱性2%的新策略,但其作為美聯儲的“追隨者”才剛剛開始這一嘗試,其在預期引導上的經驗沒有美聯儲豐富。另一方面,本輪美國通脹走勢是先於歐洲的,而最近美國通脹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均超預期。既然美聯儲可能已經“犯錯”,那麼市場及歐洲央行自身對於“通脹暫時論”的相信程度可能打折,從而歐洲央行政策走向鷹派的機率也更大。再往後看,美聯儲的“同輩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因此也需警惕美聯儲11月直接宣佈開始削減資產購買(Taper),以及Taper力度超預期等“鷹派意外”。也鑑於此,我們認為,英國央行“放鷹”對於美元指數的抑制作用是短期的,但可能對於全球央行加快政策轉向有催化作用,而後者可能影響更大。(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