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東京奧運會上
中國國家女子籃球隊
以三戰全勝的戰績位列小組第一
成功晉級八強
而六十多年前
也有一支女子籃球隊
在與附近各村女籃的比賽中未嘗敗績
這支球隊
就是廈門島何厝村女子業餘籃球隊
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在球場上光腳也能贏的何厝女籃姑娘們
在戰場上依然能和解放軍共同戰鬥!
賽場中不服輸,戰場上也不服輸!
1958年,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廈門島何厝村的姑娘們平時下地幹活、上場打球都光著腳。
正當何厝女籃的姑娘們憧憬著有朝一日能夠衝出廈門,甚至在全國打出名堂時,戰爭的風雲卻悄然籠罩在了廈門島的上空。
1958年8月的一個晚上,何厝村的村民聚集在村後虎仔山解放軍駐地的操場上,津津有味地看著一個新上映的電影。突然,廣播裡播報了群眾緊急撤往後方的通知。
大家紛紛下山回家收拾行裝。但這些從不服輸的女籃姑娘們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們要留下來與解放軍一起戰鬥、保衛家鄉。
姐妹中年齡最大的是23歲的大姐何惠琴。當時她剛生完孩子,按照規定她應該和她未斷奶的孩子一起撤到後方去。
但一心想著去前線和姐妹們並肩作戰的何惠琴不顧家人勸說,忍痛把襁褓中的孩子斷了奶,送到了十里外的江頭鎮後,狠下了心回到了何厝村。
大家數了數,十個姐妹已經全部到齊,正好可以組成一個女民兵班。
十姐妹是全能兵,作戰生活樣樣行!
在當年的民兵隊伍中,像十姐妹這樣的民兵又被稱為全能兵。所謂全能兵,就是指一專多能的基幹民兵。全能兵除了可以做好某項自己擅長的工作外,大多也可以完成其它諸如打槍、駕船、構築工事、站崗放哨的基本任務。
作為女全能兵,十姐妹最拿手的支前工作無疑是針線活兒。
從這個金門炮戰時期的歷史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出:前線的解放軍官兵身上竟然穿的是花點、花格子的女式服裝。
原來,當時的廈門正值雨季,解放軍在大雨中的陣地上作戰和修築工事,衣服根本不夠換,只能經常穿著裹滿溼泥的衣服在陣地上作業。
看到這種情形,姑娘們只能向同村男民兵借衣服給前線的戰士們穿。然而,民兵們家裡的男裝數量有限,當軍服再度告急時,她們拿出自己的衣服,稍微改大一些後,直接送到戰士們的手中。
有時候,十姐妹趁戰士們熟睡時,悄悄來到前線的炮洞裡,將戰士們需要洗的衣服“一網打盡”。
為了豐富戰士們的伙食,姐妹們要趕往村外的田裡去挖地瓜,她們經常頂著炮彈,全力衝過一片無遮無攔的開闊地才能到達地瓜田。姐妹們洗地瓜、切地瓜、生火後,再煮出一鍋香噴噴的地瓜湯,給前線的戰士們送去。
第一次實戰,就十發九中!
為了統一指揮、保障民兵們的安全,上級領導將當地最堅固的建築萬順樓作為何厝民兵的住所。作為當地最高的建築,萬順樓是金門國民黨軍重點炮擊的目標。
在一次密集的炮擊中,萬順樓身中100多彈卻依然沒有坍塌。可何厝村的其它民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炮戰期間,整個村子幾乎被炮火夷為平地。
想親手復仇,姑娘們必須熟練操作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155毫米加農榴彈炮。這是她們從未接觸過的武器。
幾天訓練下來,天然的默契讓她們的操炮看起來有模有樣。不久,在姑娘們的強烈請求下,上級領導終於同意她們上炮戰鬥。但為了穩妥起見,領導只批給了姑娘們十發炮彈。
第一次實戰,操炮的姑娘們就打出了十發九中的驚人成績。經過一個多月的考驗,姑娘們對炮彈的轟鳴與爆炸聲已習以為常。
但出乎大家意料,這次炮彈就像長了眼睛似的直奔姑娘們所在的防炮洞。幸運的是,穿甲彈雖然洞穿了堅固的掩體,卻是一枚啞彈。
一時間,洞內的所有人都慌了神。在這危急時刻,何雪珍挺身而出。她大吼一聲,帶領不知所措的姑娘們迅速跑出防炮洞,成功化險為夷。
這是炮擊金門期間,《廈門日報》前線記者對何厝村十姐妹的生動描述:
“在香山或是虎仔山,在硝煙瀰漫的陣地上,穿花衣服的‘十姐妹’像一對對花蝴蝶飛來飛去”
從此,姑娘們擁有了一個日後聞名全國的稱號——前沿十姐妹。
時光飛逝
當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十姐妹
如今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她們在炮火硝煙中
書寫下了屬於她們的戰地傳奇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原標題:這個“女團”,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央視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CCTV國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