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導讀:
估計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比較好奇,去超市中買菜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幾個大冰櫃,裡面“裸放”著很多肉丸,它的價格也相當的實惠,基本上在10元一斤,而且有很多的種類可以去選擇,如此低廉的肉丸,到底是有啥做的呢?一斤牛肉四五十,牛肉丸卻只要10元一斤,這其中又有啥貓膩呢?
超市的冷凍丸子,是用肉做的嗎,為啥那麼便宜?瞭解再買心裡有底。冰櫃中的肉丸,一般有蟹肉棒、包心魚丸、撒尿牛丸、墨魚丸、香菇貢丸、魚豆腐等等,這些在平時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比如說吃火鍋的時候,或者是吃麻辣湯的時候,這些都是“常客”。
賣這麼便宜的肉丸,顯然不可能全部都是用肉做的。傳統的肉丸做法,是用豬肉、牛肉、羊肉、魚肉這些來做的,根據不同的肥瘦比例,一般來說“肥三瘦七”,配料也比較的簡單,雞蛋、澱粉、鹽之類的調味品就可以了。
據做牛肉丸的師傅講,如果是單純地用牛肉來做牛肉丸,一斤牛肉丸的售價要比牛肉貴大約8元錢。
那冰櫃的肉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原料配比,豬肉或者是牛肉含量是相當少的,要減少成本,勢必就要找到,可以替代它的廉價原料。這其中食品新增劑就是很不錯的選擇,它能讓做出來的肉丸,兼具口感的同時價格還實惠,有的甚至可以做到,肉丸中沒有肉,但是卻可以讓你吃起來“肉味十足”。
如果肉丸中沒有肉,那是不是騙人呢?丸子有幾個國家標準,比如SB/T10379-2012《速凍調製食品》、SB/T10610-2011《肉丸》、SC/T3701-2003《凍魚糜製品》。這其中《速凍調製食品》標準用的是最多的,裡面明確規定:“主料肉佔比不低於10%,即含肉量達到或是高於10%及以上的丸子才叫肉丸”。
雖然有這個規定,但是檢測難度非常的大,很多時候根本無法準確檢驗肉丸中肉的含量,所以你到底吃的肉丸還是吃的新增劑,這就要看商家的良心了。
不過也有例外,就是包裝過的丸子,因為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和食品新增劑的標籤、說明書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也就說當你買帶有包裝的丸子時,其實是可以發現它有沒有肉的,因為配料表中的原料的順序,它是必須按照成分佔比標明的。肉丸中肉含量越多,排的順序越靠前。
10元一斤的散裝肉丸,是用什麼做的?“裸放”在冰櫃內,還能買嗎?沒有包裝的肉丸怎麼看呢?說實話這個真的不好判斷,但是從價格上來講,基本就是用的各種低價原料,加上各種新增劑做的,比如說用大豆蛋白、脂肪配上磷酸鹽、卡拉膠、香精、增鮮劑等新增劑製作而成。
我的建議是這種丸子儘可能地少買一些吃,想吃丸子不要買散裝的,儘可能買包裝的丸子,這樣至少成分我們可以看到,散裝放在冰櫃裡的肉丸,價格確實低廉,但是食用的安全隱患也大,吃一種新增劑問題不是很大,可是當你同時攝取多種新增劑的時候,會怎麼樣呢?這個就只能你自己來承擔了。
朋友們,超市的散裝丸子為啥那麼便宜現在明白了吧!你會買散裝的丸子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圖片均由本人拍攝。未經許可不得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