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曾調侃說:“沒有一隻雞可以活著走出廣東。”的確,廣東人愛吃雞是出了名的。
而作為愛吃雞的廣東人來說,可以說是將雞吃出來了新高度。什麼紅燒,煮燉等等之類的吃法,都已經是小兒科了。
粵菜中有一道菜叫做白切雞,或者也可以叫做白斬雞。這才是廣東人對雞的花式吃法,才是骨灰級的吃雞方法。
為什麼說它是骨灰級的吃雞方法呢?
我們北方人吃雞,無論是東北的小雞燉蘑菇,還是山東的辣子雞,扒雞,等等吃法,都講究的是大火至熟,或者是爛。
但南方的白切雞,卻是另一種情況。將它切開後,它骨中帶血,感覺有血液往外流。
這種情況令很多人都不解,感覺像是在吃不熟的雞。老於第一次吃白切雞的時候,就是這麼想的。甚至還擔心,這樣吃了,會不會吃壞肚子啊?
儘管白切雞骨中帶血,看起來像是不熟,但吃了不會拉肚子。骨中帶血,就是白切雞的特色所在!
白切雞骨中帶血是如何形成的?
對此,我們就要從白切雞的製作來說起了……
白切雞其實不是煮熟的,它是浸熟的。“三提三浸”,就是白切雞的經典烹飪方法。
一浸:將大鍋的水燒開,手握雞頭將雞放在鍋中完全浸泡。
一提:大約20秒後,將雞提出,並且把肚子裡的水控淨。
二浸二提:重複一浸一提的動作。
三浸三提:將整隻雞包括雞頭,全部放入鍋中。並且蓋上鍋蓋燜大約七八分鐘,然後提出來。
此時,雞肉和雞骨頭已經達到了熟至可以吃的程度。而為了保證雞肉的鮮嫩,雞皮的緊實,我們還要在三浸三提後,將白切雞立馬放入冰水中,完全至涼才可以。
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白切雞隻有骨頭裡的骨髓沒有被熱水煮熟。所以,將雞切開後,我們就看到了滲出來的血水。用一句行話來說:斬開雞骨一線紅。
沒錯,這就是白切雞!沒有這“一線紅”的白切雞是不好吃的,這不叫白切雞,就該叫燉雞了!
烹飪過程中對於火候的把握,造就了白切雞的特殊口感:雞肉鮮嫩,肉熟而不爛,雞皮爽滑卻不爛,原汁原味,好吃不油膩。
但是,要打造獨一無二的白切雞口感,除了火候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追溯對原材料的把握,也就是雞的本身。
製作白切雞需要的雞,必須要用健康的活雞,並且以優質的三黃雞為最佳。而像海寧的梅黃雞,梅嶺雞,廉江的清平雞,或者東江的三黃鬍鬚雞等等,卻是最為合適的三黃雞品種。
這些雞的雞肉多而厚實,並且肉嫩不柴。同時,雞肉的味道鮮美,有味。最能在白切雞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體現鮮美。
白切雞的吃法:
白切雞的味道十分寡淡,一定要透過蘸料來提鮮,提味。所以,吃白切雞的時候,是要搭配合適的蘸料的。
關於白切雞的蘸料,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蔥姜醬。
大蔥切成蔥花狀,姜切成薑絲,或者是將大蔥和姜用蒜臼子搗碎,加入味極鮮後用熱油澆淋。這就是蔥姜醬了!
蔥姜醬是廣東以外的外地人吃白切雞的大眾醬料,比較容易被接受。
2,沙姜醬。
如果要說正宗,那肯定是要首推沙姜醬了。將沙姜用料理機打成碎末狀,並放在鍋中炒幹。然後再用食用油慢慢的煎香,同時加入味極鮮拌勻。
由於沙姜帶有一種很獨特的芳香味道,氣味也比較濃烈。所以,對於廣東人以外的外地人來說,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這種味道。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沙姜醬的確有著提香去膩,以及去腥的效果。所以,對於吃白切雞來說,無疑是最為合適的。
3,剁椒蒜蓉辣醬。
小米辣和大蒜混合在一起剁碎,調製而成的蒜蓉辣醬,也是吃白切雞的絕美蘸料。尤其是對於夏天來說,酸甜辣味俱全,無疑是最為開胃的。
老於喜歡將白切雞,白灼青菜,大米飯,剁椒蒜蓉辣醬調和在一起,拌著吃,更是鮮美入味。這種吃法在廣式燒臘飯中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接受程度也是很廣的。
其實,對於白切雞的蘸料來說,不僅僅是隻有以上三種的。各個地區,甚至具體到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喜好,進行適當的調整。但無論如何調整,不變的是白切雞的好滋味。
而白切雞的骨中帶血,依然是白切雞的靈魂存在。“斬開雞骨一線紅”,是白切雞追求火候和口感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