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武、張正美在邊境合影。
走親戚檔案
2014年4月29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一八五團 馬軍武家庭
喜訊捎給總書記
“桑德克哨所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就像我們幸福的日子。國家強大繁榮昌盛,我們維穩戍邊更光榮。現在我們夫妻哨所的路修得特別漂亮,建了抗洪守土紀念館、博物館等,我們感恩總書記,感恩共產黨,如果總書記能再來,希望他能看一看哨所的美麗變化。”
馬軍武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王江平
7年前的那一幕,永遠銘刻在馬軍武的記憶裡。2014年4月29日,正在新疆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看望兵團幹部職工。在座談會上,作為民兵代表的馬軍武站起來向總書記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報告總書記,我是兵團十師北屯市一八五團的一名普通軍墾戰士。”接著,馬軍武簡要彙報了他和妻子張正美在中哈邊境桑德克哨所維穩戍邊的情況。
得知馬軍武夫婦長期在條件極為艱苦的邊防哨所忠於職守、不辱使命的事蹟後,總書記由衷地稱讚道:“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們。”
總書記問:“多少天能見到一次人?”
馬軍武回答:“過去,冬天幾個月見不到一個人。現在人多了,還有旅遊的。”總書記又一次說:“了不起!”
馬軍武激動地站起來再次敬軍禮,堅定地說:“請總書記放心,我會永遠守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
總書記帶頭鼓掌。頓時,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
10月3日,前往馬軍武家的柏油路兩邊金黃的樹葉隨風飛舞,陽光正好。馬軍武再次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講起了這段細節。
夫妻哨所守邊33年
哨所不遠處是默默豎立著的32號界碑。33年來,它見證著馬軍武夫婦維穩戍邊的點滴。
198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一八五團職工馬軍武和妻子張正美先後來到這裡守邊、護邊,20多公里長的邊境線,他們一守就是33年。
33年守哨生活,馬軍武和張正美累計走了39萬多公里的巡邏路,磨破了500餘雙膠鞋,穿破了50多套迷彩服,趕返臨界牲畜1萬餘頭,攔阻臨界人員300多人次,記下30多本邊情日誌,創造了33年未發生涉外事件的紀錄。
走進哨所,也就走進了馬軍武的家。約100平方米的哨所,最大一間是“光榮傳統榮譽室”兼值班室。這間樸實溫馨的小屋,見證了馬軍武、張正美夫婦多年的相濡以沫。
如果不是屋頂上醒目的“軍武哨所”四個大字,這個家只是中國許許多多邊境百姓中的一戶。但有了這四個字,這個夫妻哨所就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初次見到張正美,是2012年。那時,她的愛人馬軍武,已是享譽全國的戍邊英模。
“快進屋,外面冷!”張正美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情招呼我們。
“軍武一生只做一件事,為祖國當衛士。我嘛,也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跟著軍武守邊防。”張正美的風趣幽默與馬軍武的沉默少言性格剛好互補。她常說,“日子越來越好,快快樂樂多好。”
馬軍武1988年一個人來到桑德克時,住的是地窩子,睡的是土炕,一年到頭見不到幾個人。那會兒好多人都擔心他得自閉症。
1991年,經人介紹,同是“軍墾二代”的張正美和馬軍武相戀了。“馬軍武老實,跑我們家來總是幹活兒。壓井打水、澆水種地,什麼都幹。我爸特喜歡他!”1992年10月,馬軍武和張正美結婚了。
自從張正美來到馬軍武身邊,冷清寂寞的哨所,開始有了歡笑聲。
升國旗、做飯、巡邏、觀察堤壩水情、加固鐵絲網……在桑德克的日子,每天都像是複製的,不用命令,不用督促,夫妻倆過得緊張而忙碌。張正美樂觀開朗,而且歌唱得非常好,有時候,她就在家裡辦起了個人演唱會,雖然臺下只有一個“粉絲”,但她激情不減,唱到嗓子沙啞才結束。
“有張正美陪著,才有我的今天。”馬軍武羞澀地告訴記者。
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維穩戍邊
馬軍武的父母是1960年從山東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老兵團”,馬軍武說:“我出生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故鄉!”
“我是軍墾後代,維穩戍邊責無旁貸。以前不變,將來也不會變。”馬軍武動情地說。
“發特大洪水了!”1988年4月23日一大早,這個訊息傳遍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守住了界碑,就守住了國土。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家園!
一八五團男女老少迅速投入抗洪守土戰鬥中,經過奮戰,防洪大壩勝利合龍,界河終於乖乖恢復原貌,險些丟失的55.5平方公里的國土安然無恙地躺臥在祖國懷抱。那個時候馬軍武真實地看到了兵團人團結一致的守邊行動和兵團精神。
過去的定期巡邏,變成駐點監測。“桑德克民兵哨所”從此建立,被譽為“西北民兵第一哨”,於是馬軍武和張正美開啟了夫妻哨所巡邊、護邊、守邊的日子。
在“桑德克民兵哨所”,狼是這裡的常客。有一次,張正美一邊巡邏一邊放牧,遠遠的碰到了一匹餓狼,她嚇得哭著跑回了孃家。
“老爹當年轉業怎麼會到這裡?”她氣呼呼地對媽媽說。
“我們在這裡生活工作了幾十年,不就這樣一年一年過來了嗎?”父母平靜地說。
父母平靜的態度讓張正美感到驚訝,更讓她感到敬佩。於是,張正美又回到了“桑德克民兵哨所”。
張正美告訴馬軍武那個時候她突然明白了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維穩戍邊的意義所在。
夫妻哨所守望邊境這些年,張正美覺得最大的虧欠就是沒有時間照顧老人和孩子。一邊是哨所和丈夫,一邊是父母和孩子,讓她沒法兩頭兼顧。
在父母的帶動和感召下,馬翔從小就很努力,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他健康、快樂、陽光,對父母從事守邊事業更是充滿理解和尊敬。大學畢業後,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
如今,“桑德克民兵哨所”成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洪守土紀念館裡掛滿了當時搶險的照片和資料,馬軍武成了義務講解員。
巡邊日記裡沒有的記錄
新疆北疆的冬季,慣常的零下40攝氏度,早上9點,穿上厚厚的軍大衣,戴上棉帽,夫妻倆舉著國旗,走到旗杆下,默默地升起五星紅旗。寒風中,這動人的一幕每天上演。
33年前,馬軍武來到哨所,升國旗就成了他每天的一件大事。
33年來,馬軍武每天帶著乾糧上路巡邏,冬天的饃凍硬了,一咬就是一口冰渣子。一口硬饃一口雪,馬軍武落下了嚴重的胃病。
在30多本民兵哨所執勤日記中,馬軍武記錄下了33年來32號界碑周圍20多公里的邊界地區發生的點點滴滴。
“2008年4月8日。一夜雨。今天河水漲了10釐米,連日陰天下雨,情況正常。但界河的水突飛猛漲,來勢兇猛。通知團領導。”
“2010年12月28日。昨夜颳了一夜西風,今早路也封死了。夜裡有野貓的慘叫,非常恐怖。今早又開始掃雪,每天打掃,沒辦法,環境惡劣。但願馬軍武開會早點兒回來。1、2、3號地段正常。”這天是妻子張正美記的。
馬軍武夫妻的民兵工作日記記錄了邊境線上發生的一切,成為32號界碑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但他們在巡邊中遇到的種種危險、一次次險境卻沒有任何記錄。
春天,河水暴漲。每天晚上兩個人都要打著手電分頭到堤壩上轉兩圈,稍有不慎,就會被橫亙在地的樹梗掛倒,摔入河中。
夏天,蚊蟲叮咬。在這個被稱為世界四大蚊區之一的地方,一巴掌下去可輕易打死百餘隻蚊子。成群結隊的蚊子和一種叫“小咬”的蟲子曾將馬軍武的兩隻狗活活叮死。
秋天,狂風大作。風颳得人睜不開眼,頂風巡邏的兩口子經常被“釘”到了鐵絲網跟前,尖利的鐵絲口常常把他們扎得傷痕累累。
冬天,厚雪難行。桑德克的冬雪,平均厚度1.5米。20公里的巡邏路,走一趟,就得一整天。就是雪再厚,兩人每週都要在所負責的20公里邊境線上巡查一次。一趟來回需要4個多小時。
2017年,“軍武哨所”配備了新一批護邊員,哨所旁也新建起戍邊執勤點。從此,兩個人的“相依為命”變成一群人的守護。
在“桑德克民兵哨所”採訪期間,每每望著張正美和馬軍武黝黑的臉龐,聽著他們講的每一句話,跟著他們走過哨所的每一個地方,都讓人經受一次精神的洗禮。什麼是祖國,只要往哨所上一站,不用任何表白,你就立刻知道這兩個字的分量。
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張正美和馬軍武的身影在晚霞裡給人溫暖和力量。
記者手記
致敬“默默堅守”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駐守在風頭水尾的蠻荒之地,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維穩戍邊一肩挑,在亙古荒原建起沙漠新城。他們在西北邊防鑄起了一道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他們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長達1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和32號界碑一樣,還有200多個界碑屹立著。它們的身後,有像馬軍武夫妻一樣的2000多名民兵護邊員日夜堅守著,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維穩戍邊的兵團精神彪炳史冊。
在祖國萬里邊境線上,還有千千萬萬個像他們一樣默默無聞的護邊員。為了祖國的和平、安寧和尊嚴,他們配合公安、武警和解放軍邊防部隊守邊、護邊,無私奉獻、默默堅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致敬。
近年來,慕名來參觀“西北邊境第一連”、團史館、軍墾舊居的遊客越來越多。旅遊業的發展,讓兵團精神的傳播與弘揚有了新載體,馬軍武張正美夫妻維穩戍邊的故事傳播得更遠了。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