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美俄角力的大多數場合,最後軟下來的往往是美國,究其主要原因,不在於俄羅斯有多少核潛艇、多少潛射彈道導彈與核彈頭,而在於它擁有的水下核力量快速投射能力。
2020年12月12日,俄羅斯“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的“弗拉基米爾大公”號從遠東的鄂霍次克海水域,向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靶場,連續發射了4枚“布拉瓦”潛射洲際彈道導彈,用時僅22秒。若是將其16枚導彈全部發射的話,只需要5分鐘,若是對精度要求不高的話,這個過程還可以進一步壓縮到3-4分鐘。
此前,俄羅斯核潛艇已經進行了多次戰略導彈快速發射試驗,2018年5月,同樣是“北風之神”級導彈核潛艇,在“末日”演習中就曾20秒內發射了4枚“布拉瓦”潛射洲際導彈。其實早在1991年的“河馬-2”演習中,俄羅斯海軍一艘艇號K407,名為“新莫斯科夫斯克”號的德爾塔IV級核潛艇就在水下以14秒的間隔,連續發射了所攜帶的全部16枚R-29PM型潛射導彈,總耗時僅3分44秒,當時震驚了全世界。現在“北風之神”級把發射間隔縮短到了5秒多,也就是說前一枚導彈剛剛出水之際,後一枚導彈已經點火了,已經能稱得上是齊射了。這表明,蘇聯/俄羅斯高度重視核潛艇的快速戰略核打擊能力,將其作為自身核威懾的基石來看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發射完全部24枚洲際導彈需要超過40分鐘,英法的核潛艇就更不用說了,這表明俄羅斯在水下快速核打擊方面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可以將第一輪核打擊的效果最大化。在茫茫大洋中,潛伏於水下的核潛艇具備極強的隱蔽性,其發動的首輪核打擊最具突然性,突防能力最強。以每枚“布拉瓦”導彈攜帶6-10枚分導核彈頭計算,美國反導系統在第一波就要同時攔截24-40個高超音速目標,要知道美國只有20多個主要城市,“北風之神”的第一波齊射就能給美國每一座主要城市都來2枚。這種規模的齊射對美國而言,就是自己的生存與毀滅只在俄羅斯的一念之間,足以迫使美國避免做出在核心利益上對俄羅斯的刺激性動作。
更進一步,如果俄羅斯部署足夠多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組織大規模齊射,就能在短時間內打掉美國本土大部分核武器的發射和指揮設施,甚至能對因發射導彈而暴露的美國核潛艇進行快速打擊,這樣一來,美國就無法組織有效的核反擊,其核力量甚至能被徹底打垮。可見,俄羅斯的快速水下核打擊能力可起到比其核武庫更大的威懾作用。
二,齊射能最大限度的縮短核潛艇的暴露時間。再隱蔽的核潛艇發射導彈的同時,也會暴露了自身的位置,美國的天基偵察和戰略通訊系統非常發達,再加上遍佈全球的基地,即使核潛艇在水下也無法確保完全不被發現,更不要說導彈發射狀態了。因此必須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所有導彈全部傾瀉出去,以便儘快下潛脫離,在提高殺傷力的同時,盡最大限度提高生存能力。
但核潛艇要做到水下齊射戰略導彈,可不是簡單的技術,需要克服很大困難。
布拉瓦導彈可是發射重量達40多噸,長11.5米(不算戰鬥部)的龐然大物,其發射時會對艇體的穩定性造成很大影響。因此,發射前要先向發射筒內注水,以避免潛艇的重心發生太大偏移。
4枚“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齊射時,必須要在20多秒的時間內,修正約160噸(4枚導彈總重)的重量損耗以及巨大反作用力對艇體的衝擊,不但要迅速的作出重量補償,還要靠自身的動力不斷調整姿態,對出現的飄移進行修正,要不然輕則會極大降低後續發射導彈的打擊精度,重則會造成發射失敗,甚至會危及潛艇自身的安全。
如果我軍核潛艇也具備了水下齊射洲際導彈的能力,即使美軍在我國周邊有再多的空軍基地,也難以捕捉齊射後迅速脫離的核潛艇。此外,水下核力量的快速投射還能使我國在海基核武庫規模有限的情況下,迅速提高核威懾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