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我是大伊萬 軍武速遞
前天,咱們向大家簡單介紹了1991年3月蘇聯空軍來華展示與飛行表演活動,在這場中國航空史上空前的盛會上,蘇聯空軍的蘇-27S/UB型殲擊機、蘇-25/UB型強擊機、米格-29 9.12型殲擊機和安-72型戰術運輸機悉數亮相,向中國空軍賣力推銷。
當然,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中國空軍最終選擇的依然是先前已經敲定了的、蘇聯空軍與國土防空軍當時綜合空戰效能最強的蘇-27S/UB型殲擊機,這也帶來了國產殲-11家族繁榮昌盛。
在來華訪問的這麼多機型中,有不少讀者都對蘇-25型強擊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大伊萬順帶提了一句,說蘇-25型強擊機還有一個專門用於反坦克作業的改進型蘇-25T(實際上90年代後出現的已經是蘇-25TM了)。這個型號對於當時的中國空軍意義更為重大一些,而俄羅斯方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甚至本世紀初也一再造勢,說中國空軍要購買一批蘇-25TM(又名蘇-39)強擊機。那麼,為何中國空軍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對蘇-25型強擊機不感興趣、90年代末對蘇-25的改進型蘇-25T/TM也不感興趣呢?
蘇-25T的由來
咱們先來談一談蘇-25T/TM型強擊機的由來好了,早在1978年蘇-25型強擊機基本型(當時蘇霍伊的廠方專案代號還叫T-8型)參與國家鑑定試飛時,蘇聯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蘇-25型強擊機電子裝置簡單、只能使用無制導的航空炸彈和航火、無全天候飛行能力的缺陷。為此,蘇-25型的改進工作被很快提上了日程,並賦予了一個“T-8M”的編號。
當時的改進型號分為兩個技術方向展開,其一是為蘇-25型強擊機配備“風暴”式綜合化觀瞄系統,增加反坦克武器使用能力成為專用的反坦克型號,其二則是為蘇-25型強擊機配備“雪豹”全天候綜合化瞄準和導航裝置成為全天候型號。而在轉入正樣研製時,蘇軍認為沒有必要研製這兩種效能過於特化的蘇-25後續改進型,兩種蘇-25改進型的“科技樹”最終被收束到了同一種型號下,這就是蘇-25T型。
相比蘇-25基本型,蘇-25T型由於需要承擔反坦克攻擊任務,故而在全機航空電子與火控系統上進行了如下幾項技術改進:
一是在綜合化航電系統核心部分增加中央火控計算機,當時選用了“軌道-20”型數字計算機,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功能與蘇-27S型殲擊機的Ts-100比較類似;
二是增加了位於機首下方光學視窗內部的“暴風”自動光電瞄準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一個紅外通道和一個電視通道,此外還有用於制導9К121“旋風”式超音速反坦克導彈的鐳射架束通道;
三是對座艙進行了改進,在飛行員右側增加了一個單色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可以用於顯示電視與紅外通道攝取的影片畫面,跟蹤、鎖定地面單個目標,利用火控符號對反坦克導彈進行架束引導;
四是增加了一些輔助性的航空電子裝置,如蘇-25T型強擊機增配了自動駕駛儀,可以自動保持高度飛行,減少了飛行員長途飛行時的壓力,配備了“額爾齊斯”式綜合化電子對抗系統以增強戰場生存能力。其航電系統的複雜性相比蘇-25型強擊機提升明顯。
作為一種反坦克強擊機,蘇-25T最為關鍵的改進是增加了使用9К121“旋風”式超音速反坦克導彈的能力。這是一種裝備給蘇軍直升機和強擊機部隊的空射重型反坦克導彈,彈體長度約2800毫米,直徑130毫米,全彈質量(不含包裝筒)約為45千克,使用“聯盟”固體燃料火箭推進,最大速度可以達到600米/秒。
而在戰術效能上,“旋風”反坦克導彈裝備有一個12千克重的串聯破甲戰鬥部,也可以換用串聯高爆戰鬥部,破甲深度可以達到800mm/RHA左右,這一資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來看已經是非常好的效能了,蘇-25T在使用9К121時,可以使用位於機翼內側的過載掛架以“八聯裝”的形式攜帶,兩側共可攜帶16枚,火力強度和火力持續性都是相當可觀的。
改進型蘇-25TM的效能
但是,儘管T-8M也就是蘇-25T的研發工作啟動比較早,推進得卻極其緩慢,從1979年推進到1983年才開始製造原型機,對於一種改進型機型而言這麼慢的推進速度本不正常。1984年8月,蘇聯試飛員伊薩科夫駕駛蘇-25T的01號原型機完成首飛,標誌著蘇-25T的研發工作終於來到了一個節點性的時刻,但後面的研發工作又開始放慢。
由於蘇聯末期航空科研和生產管理的混亂,加之也沒有多少資金繼續研發新機,一直到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時,負責製造蘇-25T的第比利斯航空工廠一沒造出幾架蘇-25T來,二沒完成蘇-25T的設計定型,三蘇軍也沒有真正開始使用蘇-25T。這也難怪1991年3月份的南苑機場展示活動沒有見到蘇-25T的身影了,畢竟蘇聯空軍自己還沒見到、自己還沒真正用上的裝備,哪能輪得著拿出來給中國空軍參觀。既然中國空軍對蘇-25T邊都摸不上,試圖進口該型裝備那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不過,蘇聯解體後,中國空軍還是很快了解到了蘇-25T這一型號的存在,並很快和蘇-25T進行了“親密接觸”,這就是蘇聯解體後蘇霍伊“自籌資金”、在剩下來的一些蘇-25T和蘇-25UB(教練型)的機體基礎上改進、推向國際市場尋求國際買家支援、1995年第一次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蘇-25TM型。為了以示與蘇-25充分區別開,初次登臺的蘇-25TM甚至被賦予了一個“蘇-39”的臨時編號,不用說,這些編號都是蘇霍伊公司自己擅自決定的“作品”,俄羅斯空軍並不承認、也從來沒有實際運用過這些型號編號。
相比較蘇-25T型強擊機,粉墨登場的蘇-25TM/蘇-39在機載航空電子與火控系統上又進行了“微調”,主要是將蘇-25T使用的火控系統核心進行了升級:
使用最新改進的“暴風-M”探測與目標指示系統代替了早期的“暴風”,相比早期的“暴風”,蘇-25TM/蘇-39使用的“暴風-M”增加了一個微光夜視通道,具備了全天候作戰能力;
同時,蘇-25TM還可以攜帶合成孔徑雷達吊艙和被動雷達吊艙,前者可以支援諸如X-58P這種原本只有蘇-24M才能攜帶的機載反輻射導彈,而後者可以極大地增加蘇-25TM的態勢感知範圍;
此外,蘇-25TM還對一些輔助性的航空電子系統、機電系統進行了再度最佳化,比如配備了增壓式座艙、自動進近和自動著陸系統,優化了該機的飛行效能。
而從機載武器系統上,蘇-25TM型強擊機也是蘇-25系列強擊機中武器系統配備最為齊全、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
除了可以攜帶蘇-25型強擊機攜帶的普通航彈、航火,可以攜帶蘇-25T型強擊機配備的9К121“旋風”反坦克導彈等制導武器,蘇-25TM還可以攜帶X-25和X-29兩種小型空面導彈,X-58P型反輻射導彈,甚至可以攜帶X-31P/A超音速反輻射導彈/反艦導彈;
而在對空作戰能力上,蘇-25TM所配備的武器也堪稱琳琅滿目,除了可以攜帶P-60M和P-73兩種紅外製導近距格鬥彈用於自衛,蘇-25TM甚至還配備了P-77型中距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當然以蘇-25TM的機動性來說,配備P-77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充其量只是證明了蘇-25TM的多工能力而已。
中國為什麼沒采購?
但是,饒是蘇-25TM的效能達到了蘇-25系列的最高水平,卻依然沒有得到中國空軍的垂青,主要因素有如下幾個:
一是從蘇-25TM的研發過程和90年代時的技術狀態來看,該機和當時蘇霍伊公司拿出來的蘇-35(老蘇-35)、蘇-37沒什麼區別,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釣魚工程”,由於為了急需找到國際市場訂單,很多機載分系統均不成熟,只能等待先有國際客戶光顧、給錢幫蘇霍伊展開研發工作、隨後才能慢慢做到成熟水平。
而90年代中國空軍的軍購策略咱們也都談過不止一次,始終是以效能成熟、能夠快速形成戰鬥力為基本導向,在1996年後這一導向變得更加明顯,中國空軍沒有那個閒錢給蘇霍伊公司當小白鼠、更沒有那個時間等一個不成熟的裝備慢慢成熟的。技術上直接決定了蘇-25TM這麼一個東西幾乎不會入中國空軍的法眼。
二是從戰術角度來說,無論是蘇-25還是蘇-25T還是蘇-25TM,它們都是一種在淺近縱深活動的強擊機。這種密接空中支援機型在使用時最大的挑戰,是怎樣與陸軍的空中指揮小組進行協同、接受空軍駐陸軍部隊的火力協調官的指揮,同時在空域使用上還要接受空軍航空兵的指揮。前者用於給這種機型指引打擊目標,而後者則用於管理這種機型的飛行、避免在空域使用上發生危險。
但這一切對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陸軍、中國空軍來說,空軍在空地協同上基本處於剛剛起步的狀態,陸軍更不用說了,對如何引導空軍航空兵戰機實施前沿攻擊更是沒什麼積累也沒什麼經驗,即使蘇-25T/TM提供了當時我軍相當急需的淺近縱深反坦克能力,咱們的陸軍和空軍也用不了。
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最終讓蘇-25TM型強擊機和中國空軍失之交臂,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陸軍航空兵開始迅速崛起,傳統的CAS機型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在式微,中國空軍就更沒有采購這一機型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