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孔雀啊綠孔雀,綠孔雀你在哪裡?雲煙繞,藏幽徑,你是神鳥;歲月美,炫風姿,你是天仙……”一群身著白衣的孩子,用稚嫩清脆的童聲在水邊、在林間反覆呼喚、尋找著綠孔雀,那份愛與美好瞬間浸潤人們心田。
9月5日,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COP15盛會,梅里詠恆童聲合唱團將其原創歌曲《綠孔雀》的MV(音樂影片)上傳到了微信影片號上,並留言“綠孔雀曾是廣泛存在於華夏大地的‘神鳥’,現卻已成為瀕危物種。保護綠孔雀,不僅有生態價值,也有文化意義。”“孔雀不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嗎,怎麼會瀕危呢?”有網友發出好奇。合唱團的工作人員回覆:我們現在常見的是藍孔雀,那是印度國鳥。綠孔雀才是我們中國的原生物種,已經是瀕危物種了。
真的是這樣嗎?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向鳥類組研究員楊曉君求證。這位研究綠孔雀近30年的科學家給出的答覆是:藍孔雀是印度的國鳥,且很早就開始進行人工馴化和飼養了,所以較為常見,但在中國沒有野生藍孔雀的自然分佈;綠孔雀則一直就分佈於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據考證,在河南就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孔雀化石,而直到明朝廣東、廣西還生活有綠孔雀,綠孔雀分佈萎縮至雲南基本上是清朝以後的事情了。據2019—2021年度監測顯示,我國綠孔雀的野生種群數量僅約555-600只。楊曉君研究員進一步介紹,198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將綠孔雀列為受脅物種,1994年定為易危(VU)物種,2009年提升為瀕危(EN)物種;如今,作為雲南的旗艦物種,綠孔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
“很多人都會把綠孔雀和藍孔雀混為一談,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楊曉君點開了自己電腦上的圖片,開始科普如何區分綠孔雀與藍孔雀。首先,看它們的冠羽:綠孔雀的冠羽是直直向上的一簇,每根羽毛像柳葉似的;藍孔雀的冠羽則呈扇形展開,每一根羽毛像一個小小的羽毛球拍。其次,綠孔雀從脖頸到胸前有非常明顯的綠色銅錢狀斑紋;藍孔雀的脖頸和前胸卻是一片藍色的絲狀羽,沒有鱗狀斑。第三,綠孔雀的臉頰為黃色和寶藍色,藍孔雀的呈白色。此外,綠孔雀的翅膀呈藍色或綠色,藍孔雀的翅膀則有黑褐色花紋。這樣,從冠羽、頸部、臉頰和翅膀就可直觀地分清綠孔雀和藍孔雀了。
幫助更多人搞清這兩種孔雀的區別,為的是提升大家保護綠孔雀的意識。2018年,在做綠孔雀全境調查時楊曉君發現,當前許多標有綠孔雀的動物園或養殖機構裡所飼養的,其實都並非純種綠孔雀,基本上是藍、綠孔雀的雜交個體。與此相呼應,另一組長期研究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中國綠孔雀在雲南的種群數量約為800~1100只;2014-2017年中國綠孔雀野生種群數量則不足500只。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綠孔雀的身影曾廣佈於華夏大地,數千年來一直被視為尊貴與吉祥的象徵。從《山海經》《詩經》到漢樂府,中國古代文學中頻頻留下歌詠綠孔雀的文字;從唐朝銅鏡、宋代瓷器到明清官服,均會用綠孔雀的形象錦以鳳袍、繡以花翎。談到為梅里詠恆童聲合唱團創作《綠孔雀》這首歌曲的背景時,作曲家方兵老師曾感慨:“綠孔雀已成為中國人心中鳳凰的化身,以它為原型的鳳凰圖騰,早已滲透於華夏大地的文明之中。”可是,在我們還沒來得及真正瞭解這“天仙”一般美麗的大鳥時,綠孔雀的身影已僅能在我省二十幾個縣的極少數地區覓到。
絕不能讓這個已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年的美麗物種成為追憶,對於綠孔雀的保護,引起了大家積極關注。
持續加大對綠孔雀的保護力度
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為保護和拯救野生綠孔雀,我省於2009年就將綠孔雀列為了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十三五”以來,在國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援下,已累計投入1227萬元專項資金,主要採取5項措施,持續加大對綠孔雀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力度。
劃建自然保護區。在我省建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中,有7處保護區有綠孔雀分佈,包括:國家級保護區2個、省級保護區2個、州市級保護區3個。分佈於保護區內的綠孔雀種群數量約佔總數的1/3。
實施調查監測。在5個州(市)6處綠孔雀重要棲息地,部署建設了紅外相機和影片監測相結合的常態化監測體系。陸續組織實施綠孔雀野外種群調查和巡護監測專案:2017年完成元江中上游綠孔雀種群現狀調查,2018年完成全省綠孔雀種群和分佈調查,2020—2021年實施全境調查監測。透過對年度資料分析和評估,及時調整保護對策措施。
強化棲息地保護與修復。不斷探索保護地外棲息地保護模式,依託普洱市衛國國有林場管護近300公頃的綠孔雀棲息地;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境內劃定面積約1410公頃的綠孔雀保護小區,組建了專門巡護隊伍等。同時,在重要棲息地實施了外來物種清除、補水、補食等修復試點專案,探索透過提升棲息環境適宜性促進野外種群增長。
開展人工繁育。依託雲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建設了綠孔雀人工繁育基地,聯合相關科研單位開展綠孔雀人工繁育研究。
深入普法宣傳。針對綠孔雀分佈區周邊,廣泛開展普法宣傳進村入戶、進校園活動,倡導社群群眾開展綠色種植,不播種包衣種子,繁殖季節減少人為干擾活動等,努力提高群眾保護意識。
綠孔雀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記者從省林草局獲悉了一組資料:2018年調查顯示,雲南綠孔雀種群數量為485—547只;2019—2021年度監測顯示,雲南綠孔雀種群數量555-600只,其中,野外綠孔雀種群以元江中上游流域的河谷地區分佈最為集中、種群數量最大,由於保護措施得力,種群處於穩定增長態勢。
楊曉君介紹,透過一系列的努力,目前綠孔雀的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棲息地質量明顯改善,政府—社團—社群共管的示範成效顯現,綠孔雀人工種群初步建立。
據多個保護區內的紅外相機和影片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我省綠孔雀種群數量穩中有升,部分割槽域有轉移擴散的趨勢。雙柏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綠孔雀僅零散分佈在2個片區,種群數量不足40只,而2019年的監測結果表明,保護區內綠孔雀的適宜分佈區內均發現了綠孔雀,種群數量也已穩定維持在100只以上。同時,在禮社江上游流域原已無綠孔雀分佈的區域,重新發現綠孔雀種群,且顯示出種群擴散跡象。新平縣腰村綠孔雀棲息地共管保護小區的監測結果也顯示,3年間綠孔雀從23只增長到41只,棲息範圍正逐年擴大。另外,玉溪市玉白頂自然保護區、元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洱市衛國國有林場的綠孔雀種群數量也在恢復增長中。
2018年來,我省加強了對綠孔雀棲息地的巡查力度及人員管控力度,盡力減少人為干擾,有效保護了綠孔雀棲息安全。例如,在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先後開展實施綠孔雀物種保護等專案9個;停建水電站1座,拆除在建和建成水電站各1座,整治礦區6處;在植被恢復中,考慮到綠孔雀的生活習性,部分地區採用“喬—灌—草(豆)”相結合的措施,以增加綠孔雀棲息地和食源。2020年,將綠孔雀潛在棲息地進行整合最佳化,最佳化後的雙柏恐龍河保護區面積增長近1倍。
2017年10月,在新平縣腰村探索制定了由基層林草局牽頭、民間公益環保機構和社群共同管護的棲息地保護方案,探索一條非保護區背景下綠孔雀與社群和諧共存的保護新模式,以社群建設激發村民自願保護的意願,去實現社群與自然和諧共生、多方共贏。比方,推動村民採用新式蜂箱養蜂,組織系列培訓和現場指導,使社群居民增收,從而將社群居民與綠色農業、良好生態環境緊密關聯。經過3年實踐,社群群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大為提高,保護區內的綠孔雀種群數量明顯增長。
如今,在雲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裡,已建成了綠孔雀人工繁育基地,並聯閤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相關科研單位開展起綠孔雀人工繁育研究。可喜的是,目前收集到的21只綠孔雀已產卵100餘枚,並孵化出27只雛鳥,經過基因組學鑑定的純種人工種群已初步建立。
今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顯示,歷史上綠孔雀的種群減少和分佈區南移的變遷過程主要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楊曉君堅信,透過加大保護投入力度,積極落實保護措施,盡力減少人為干擾,綠孔雀的種群恢復非常有希望。同時,他也建議國家儘快組織開展綠孔雀棲息地調查評估,劃定綠孔雀重要棲息地;擴大棲息地保護範圍,推行社群共管保護模式;在劃定的重要棲息地範圍實施保護補償,支援周邊社群群眾發展生態農業;支援加快繁育綠孔雀純種種群並逐步實施野化放歸……
“聽傳說中,靈山之巔的呢喃,眷戀你生命的草木靈泉,任歲寒裡澹澹的清風,舒捲你低垂的綠羽錦冠……”在梅里詠恆童聲合唱團裡,孩子們每年都會一字一句地認真學唱這首《綠孔雀》,合唱團希望,孩子們在熱愛自然的文化中久久浸潤之後,懵懂將成長為珍愛,為歌聲插上翅膀,傳播愛與美好。
【延伸閱讀】
樂居雲南的旗艦物種
綠孔雀是雲南的旗艦物種之一,和它一起被列入“旗艦”行列的還有亞洲象、滇金絲猴等大家眼中的明星動物。
什麼是“旗艦物種”呢?這個詞彙譯自英文中的“flagship species”, 指某個物種對社會生態保護力量具有特殊號召力和吸引力,可促進社會對物種保護的關注,是地區生態維護的代表物種,其魅力(外貌或其他特徵)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如大熊貓、金絲猴等)。
旗艦物種的提出主要是因為投入保育的資源有限,因此才選擇受公眾關注度高的物種作為重點保育研究與實施的物件,希望不僅保護該物種,還能帶動對其他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
雲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的美譽,我省野生動植物資源總體呈現“種類多、數量少、分佈窄”的特徵,在中國及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因此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保護責任重大。要保護這些旗艦物種,就要從保護其棲息地、研究它們的保護生物學開始,因此,我省專門成立了“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中心”,系統深入地開展了以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研究目標的調查研究工作。
下面就對我省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旗艦物種做一個簡介——
亞洲象
亞洲象是亞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屬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明星物種,在中國屬於極小種群物種,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
在我國,目前僅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的滄源佤族自治縣有亞洲象的分佈。亞洲象種群小,分佈區域狹窄且零散,1989年被列為我國首批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基於過去多年的零星調查和近年的監測結果,中國亞洲象的分佈經歷了收縮再擴張的過程。近20年來,我省採取多種措施對亞洲象展開保護,其分佈區由2個州市、3個縣市擴充套件到3個州市、9個縣市區、40個鄉鎮。截至目前,亞洲象數量已從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
野生亞洲象監測工作,從早期的人工跟蹤,到後來的無人機監測,再到現在建立人工、無人機及紅外相機陣列構成的複合監測預警及資訊釋出平臺,已可充分掌握野生亞洲象的位置及活動情況。透過為亞洲象活動區域的村民提供及時準確的監測預警資訊,保障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根據監測資料獲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活動熱點區域和運動趨勢等資訊,掌握亞洲象棲息地現狀,並對棲息地間的廊道進行修復及保護。這些舉措為科學開展亞洲象及其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建立亞洲象種群監測及預警體系等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為國家、雲南省及有關部門宏觀決策、履行國際公約、開展國際交流提供了技術支撐,也對今後開展亞洲象科學保護與管理、促進人象和諧、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又叫黑白仰鼻猴,當地人叫“雪猴”“青猴”“白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靈長類動物,已被列入世界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保護級別一級。
滇金絲猴分佈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和雲南西北部的區域性地區,行政區劃上從北到南為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縣,雲南省的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雲龍縣。僅分佈在喜馬拉雅山東南緣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當中,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一個狹小地域,西邊以瀾滄江為界,東邊以金沙江為界。在分佈的海拔帶上,滇金絲猴生活在2600—4200米之間的森林中,因而是該區域分佈海拔最高的非人靈長類。多年來,透過對滇金絲猴保護的不懈努力,其數量從1400只增長至3000只左右。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又名天行長臂猿,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同時被列為全球性瀕危物種。它是一類小型類人猿,實行嚴格一夫一妻制,主要生活常綠闊葉林中,透過手臂交叉擺動在樹冠層移動,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其雄性為黑褐色,雌性為淡黃褐色,最顯著特徵是兩眉毛呈白色,故而得名。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主要分佈在恩梅開江以東的高黎貢山,是高黎貢山特有物種,在我國僅剩100餘隻,片斷化分佈於保山市隆陽區、騰衝市轄區高黎貢山保護區和猴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的部分割槽域。保山市是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在中國最重要的棲息所,共有22群60只左右。
因為依賴於原始熱帶雨林所提供的食物,加之鳴聲較容易被監測到,長臂猿可作為森林狀況惡化的預警者——長臂猿的消失即意味著森林不再健康。長臂猿生存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保護長臂猿就像撐開了一把保護傘,間接保護了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其它生物。同時,長臂猿在系統發生關係上屬於人類的近親,對長臂猿生態、行為、社會結構、意識等方面的研究有助於瞭解人類自身的秘密。
雙角犀鳥
雙角犀鳥屬犀鳥目犀鳥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長90-125cm,是空中的巨無霸。雙角犀鳥在國內是罕見的留鳥,主要分佈於雲南西部,目前在銅壁關自然保護區棲息於低海拔熱帶雨林。雙角犀鳥是一夫一妻制,在育雛期間如雄鳥遭遇不測,雌鳥和幼鳥也將在劫難逃,所以人們把它們視為“愛情鳥”。
多年來,我省採取了完善保護區管理體制、建立野生動物智慧線上監測體系、聘請鳥類監測員、加強科普宣傳、引導群眾開展觀鳥自然體驗服務等措施,營造愛鳥護鳥氛圍,雙角犀鳥生存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種群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怒江金絲猴
怒江金絲猴屬於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是繼川、滇、黔、越南金絲猴之後,1998年才發現的第五種金絲猴,是全球動物學界的一個里程碑,為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添了新的旗艦物種。怒江金絲猴與其他仰鼻猴一樣具有朝天的鼻孔,但不同之處在於毛髮顏色:周身覆黑色毛髮,只有耳部、下頜鬍鬚和會陰部有白色毛髮。
怒江金絲猴分佈於高黎貢山瀘水境內海拔1700米—3300米的闊葉林、竹林和針闊混交林,主要以植物果實、嫩葉為食。冬季時會下遷到低海拔處生活。在中國境內,怒江金絲猴現僅生存在我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存估計數量約230只,屬極度瀕危物種,特別需要關愛和保護。
雲南網記者 唐薇 孫於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