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主辦的長江產經智庫雙月論壇(第三期)於線上舉行。本期論壇聚焦“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的‘重新連線’(recouple)”,世澤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斯坦福大學法學博士袁長春,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丁可,經合組織(OECD)政策顧問、研究員陳晶晶,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副研究員葉明等智庫機構專家聯合解析。會議由陳柳研究員主持。
袁長春發表題為《產業鏈國際開放合作與公司治理》的主旨演講。他表示,產業鏈國際開放合作是企業或者公司間的合作,而公司治理水平將影響合作的效果。公司治理的實質是權力的分配、行使與制約,其必要性表現在公司公民、公司的影響力以及透過治理實現公司的目的並履行其社會責任。基於管理到治理的時代背景,透過美國安然公司與《薩班斯法案》的案例詮釋了公司治理的發展歷史和中國公司治理的現狀。未來在產業鏈國際合作與強化公司治理上,需要重視治理水平和法治水平關係以及關係導向與權力至上的文化影響。
陳晶晶分享了關於負責任商業行為(RBC)的概念和國際標準,介紹了經合組織(OECD)在負責任商業行為政策領域所做的工作,並說明了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商業行為等領域高度交叉融合的政策相關性。未來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管理上,可以透過商業機構、政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等在負責任商業行為領域的協作,促進後疫情時代經濟可持續和有韌性的復甦。
丁可發表題為《東亞生產網路視角下的中日產業鏈合作》的主題演講。他從比較優勢、貿易成本、主導市場這三個要素對產業鏈的影響分析了東亞生產網路的形成和演變,並指出日本企業因貿易摩擦和疫情影響從中國轉移的比率很低。考慮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和中日創新的互補性,東亞生產網路中的中國和日本要繼續強化產業鏈合作,中日可以在高階產業形成穩定的國際分工關係,從而實現雙贏。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會導致創新合作成本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RCEP和CPTPP等高水平貿易協議將為中日產業鏈合作提供製度性保障。
葉明比較分析了中美ICT微笑曲線。他指出,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越來越多的中國國內企業(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供應商)參與了幾乎所有微笑曲線的上游階段。中國要避免鎖定在跨國公司領導的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因此設計有效的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至關重要。現狀表明,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企業,特別是高附加值服務供應商,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在全球價值鏈上游實現更多的附加值收益,這可能也是中美貿易衝突的另一個觸發因素。(供稿:嚴文沁)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