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中國經濟正在面臨第三次全球供應鏈“轉變”,中國南方的出口導向經濟可能面臨挫折,而中國北方的產業發展反而面臨新的機遇。
最近,全球範圍內,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鎂、鋁、鋅、銅、鎳等大宗商品價格輪番暴漲,這說明全球供應鏈“打結”的問題仍在擴散。從海運到晶片,從汽車到消費電子,從能源供應,到基礎原材料,全球製造業正在受到衝擊。
更關鍵的這將不是一種暫時現象。整個全球化還沒有正確認識、解決供應鏈“打結”的理論。尤其是在美元體系衰弱、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陷入動盪而難以自拔的情況下,原來以“精細化、即時生產”(just-in-time)為基礎的全球化供應鏈,正在向強調“保障性的生產”(just-in-case)模式轉變。
全球供應鏈的發展模式面臨重大改變,中國經濟正在面臨第三次全球供應鏈“轉變”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中國南方的出口導向經濟面臨挫折,而中國北方的產業發展則面臨新的機遇。
北方經濟就一定沒有南方好嗎?
宋鴻兵認為,那可不一定。時移世易,只有把整個中國南北方經濟差異,這個問題放在全球供應鏈視角下,才能看清問題的本來面貌。
宋鴻兵表示,如果我們認真分析新中國經濟版圖的變遷,就會發現2000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從1949年建國直到2000年的前50年裡,中國北方的經濟其實一直領先於南方。直到2000年前後,南方經濟(GDP)才第一次超越北方,佔到全國經濟的53%。
而在這一年裡發生了什麼呢?那就是1999年11月中國與美國達成加入WTO的雙邊協議。這才是中國南北經濟發生逆轉的真正分水嶺。
而真正形成中國南方經濟徹底超越北方,這其實還要等到2008年之後。
2000年正是中國經濟全面加入全球供應鏈體系的節點。以面向歐洲、美國、以及東南亞市場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有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各種資金、技術、原材料更容易地向中國南方彙集。
中國南方特有的商業文化,也正好抓住了這個機遇。再加之從整體收益考量,國家政策、稅收優惠向臨近港澳、東南亞的沿海城市傾斜,收益也更加顯著。
隨著全球產業鏈率先從廣東、上海接入中國經濟,在多方因素作用下,才有了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而在2008年,南方經濟顯然又抓住了第二次機遇——全球供應鏈的“擴張”。
從傳統服裝、紡織、小商品等輕工業加工,向機電、電子、自動化、網路資訊產業轉移,全球供應鏈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中端擴充套件。
更強的工業基礎、科技研發能力,配合以商業意識的敏銳,大膽地引進、消化吸收,使得長三角諸多城市逐步找到了自己在全球供應鏈裡的優勢定位。
與此同時,廣東、深圳,整個珠三角在進行“騰籠換鳥”產業升級的追趕。
更關鍵的是,在此時隨著產業的積累和需求,中國南方也開始逐步依託海外資源,發展起重化工產業。澳大利亞的煤炭、鐵礦石,印尼的鋁土、中東的石油、美國的天然氣。
中國南方在能源、原材料上對北方的依賴也被削弱。儘管此時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開始向中部省份,向北方城市轉移。但是,大多數中國北方城市與全球供應鏈的結合依然明顯偏弱,更沒有找到適合發展的優勢產業。
在追求精細化生產模式,全球資源、金融流動順暢的情況下,南方沿海城市比北方有天然的優勢,並且就此形成了較強“馬太效應”,資源、人才都在向南匯聚。
這是南方超越北方,甚至是上海、長三角經濟超過廣東、珠三角的關鍵原因。
但是,就可以就此判定,北方的經濟沒有機會嗎?
當然不是。目前我們看到,隨著第三次全球供應鏈“大變革”的到來,整個產業鏈的地域佈局又將發生改變。
原有精細化的生產模式已經走向自己的反面。整個供應鏈在過於精巧、快速運轉的同時,往往就會過於脆弱和促狹。
脆弱導致斷裂,促狹導致內卷。
尤其是在美元體系衰弱、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陷入動盪而難以自拔的情況下,原來以“精細化、即時生產”(just-in-time)為基礎的全球化供應鏈已經嚴重打結。整個產業鏈正在遭受可能崩潰的風險。
與此同時,過於追求精緻和效率的產業鏈條,也不能包容更大的市場。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內陸地區的人口、資源其實是被邊緣化的。如此龐大的市場無法進行整合、利用,反而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社會的割裂。
這都使得“精細化、即時生產”(just-in-time)的生產模式越來越不穩定,直至整個鏈條斷裂。
現在的情況其實就是這種資本極端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鏈條斷裂的結果。
不僅僅是疫情導致的暫時衝擊,而是全世界已經再也受不了這種脆弱而極端的資本體系和生產模式。
從海運到晶片,從汽車到消費電子,從能源供應,到基礎原材料,全球製造業正在受到衝擊,全球市場的供需鏈條都在面臨重組
中國,乃至全世界都開始不得不向強調“保障性的生產”(just-in-case)模式轉變。這將使得以重化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北方經濟可能獲得機遇。
如何抓住這次機遇,健全產業鏈、進行產業升級,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獲得優勢地位,甚至是統治性地位?
例如,湖北武漢的光谷、貴州的大資料基地,陝西榆林的鎂冶煉加工,遼寧瀋陽的重工業和機器人,新疆的棉紡產業……
可以說,中國幅員遼闊,每個省份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不過在之前“just-in-time”的全球供應鏈模式下,有些優勢難以發揮,抑或沒有抓住機遇。這就是造成中國南北經濟差異的本質。
目前在第三次全球供應鏈變局來臨,從just-in-time的生產模式,轉向just-in-case之時,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要好好思考一下,下一步的發展機遇和佈局應該如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