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底材料,Boost是一個無論如何都避不開的名字。也正是因為Boost的出現,才開啟了世界範圍內各大運動品牌,在中底科技研發上的“軍備競爭”。
剛開始,阿迪達斯憑著Boost可謂是賺足了名氣、營收、影響力等等一切。關於Boost的宣傳、營銷,那是層出不窮。
Boost的確很優秀,但在頭幾年裡,老魏感覺Boost是直接被吹上天了,吹得彷彿是幾千年才能出一個的“神級裝備”。
而在這段時間裡,老魏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是頂著高價入手了一雙“傳說中”的Boost跑鞋,然後眼看著它們從四位數的售價,掉到了三位數——我身邊就有那麼一位好兄弟,當時買了不到兩個月的UB19,後來直接打了對摺。
是什麼讓阿迪達斯突然這麼做?是身為百年品牌的良心發現,想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世界級的科技成果嗎?
不可能的,套路,都是套路。
因為在後來,很多品牌都開發出類似於Boost的新材料。雖然一時間效能沒辦法到達Boost的高度,但是在腳感上,基本上都可以做到非常相近了。
特別是發展到現在,從單純材料的腳感和效能上出發,特步的動力巢X,李寧的䨻,安踏的氮速,這些Pebax發泡材料哪一個比Boost差勁呢?即便差,又能差多少呢?
阿迪達斯的UB、PB之所以在後來降價那麼厲害,一方面是為了清老舊款的庫存,另一方面也是想透過低價搶佔市場、固化基礎,不至於在之後必然發生的價格戰上一觸即潰。
距離Boost問世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的時間了。現在談起Boost,特別是跑鞋方面的Boost,大家在心中還會給阿迪達斯留出那個高度的位置嗎?
答案顯然易見,根本不會!因為阿迪達斯在吹牛啊!
都說實踐出真知,Boost剛出來的時候吹得有多狠,我們這群跑者入手後跑得就有多恨。
不是說Boost系列就沒好鞋了,是有的。像Solar,再像Boston(波士頓),那都是非常不錯的產品。可它們都有一個特點:不是單一的Boost中底結構。
單一的Boost中底結構有哪些缺陷,老魏在這裡給大家講一講:
- 首先是重,全掌Ultra Boost的跑鞋就沒有輕的(Solar和波士頓都是複合式雙層中底),很影響速度和體力;
- 其次是支撐性設計堪憂,足弓下就那麼一小條支撐片,說實話根本感覺不到有足弓支撐;
- 然後是中底剛性不足,容易讓足弓提前洩力,不利於後期發揮。
所以綜上所述,隨著好腳感的跑鞋越來越多,特別是國產品牌的集體發力下,全掌Boost在跑鞋領域的生存空間,是可預見地越來越狹窄。
Boost剛出來的時候一副完虐一切中底材料的猖狂。等我們上腳之後,才知道純粹的Boost跑鞋根本不適合用來鍛鍊。比它強的跑鞋有太多了,而且價格夠買這些跑鞋兩三雙的了。
而且老魏有一點到現在也想不通,明明UB比亞瑟士的Kayano還要重,為什麼大多數時候被人詬病重量的是亞瑟士,而不是阿迪達斯?
我是老魏,感謝大家的閱讀,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請評論留言,老魏一定會看的。
點贊關注還是要求一求的,說不定螢幕前的大帥哥和大漂亮就給了呢?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