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今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志願軍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硬是打得優勢裝備的美國兵沒了脾氣!毛主席曾說:美國人鋼多氣少,而我們鋼少氣多。這種“氣”,就是戰鬥精神。當時西方輿論界評論說:中國軍隊在朝鮮有兩顆“重磅炸彈”。這兩顆“重磅炸彈”,一顆是歌曲《我是一個兵》,另一顆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它不留情!”
《我是一個兵》是由陸原、嶽侖作詞,嶽侖作曲的著名軍旅歌曲。1950年6月的一天,駐紮在湖南湘江岸邊祁陽縣城的第四野戰軍一三七師的陸原和嶽侖,在赴連隊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從連隊指導員口中得知了易傳唱且鼓勁足的軍旅歌曲嚴重缺乏的情況。那時,陸原和嶽侖都在四野一三七師文工隊工作,陸原任文學與舞美創作分隊長,嶽侖任音樂分隊長兼指揮與作曲。作為為一線戰士服務的文藝工作者,陸原和嶽侖當即就萌發了一個念頭:一定要創作一首戰士喜歡的歌。
兩位作者在連隊業餘文化創作活動中的牆報上,發現了一首開頭為“俺是一個老百姓,扔下鋤頭來當兵”的軍旅打油詩,並根據這位戰士具有代表性的個人經歷,以及順口溜這種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根據當時的形勢經過加工並最終創作出了歌曲《我是一個兵》。
《我是一個兵》歌詞
我是一個兵
來自老百姓
打敗了日本狗強盜
消滅蔣匪軍
我是一個兵
愛國愛人民
革命戰爭考驗了我
立場更堅定
嘿嘿槍桿握得緊
眼睛看得清
誰敢發動戰爭
堅決打它不留情!
歌曲末尾兩句原詞“美帝國主義來侵犯,堅決打它個不留情!”在戰士們的建議下,將“美帝國主義來侵犯”改成“誰敢發動戰爭”,唱起來順嘴多了。
兩個老戰友:《我是一個兵》詞曲作者陸原(左)、嶽侖1992年在北戴河合影。
這首歌定稿後,立即組織師部警衛連試唱。由於歌詞好記、旋律簡單,只用了十幾分鍾戰士們就學會了,連一旁觀看的老百姓也能唱下來。因為它鏗鏘有力,曲調質樸,很快就在連隊熱火朝天地唱了起來。戰士們非常高興地說:“這歌兒唱著痛快,帶勁兒,又感到光榮自豪!”
不久,解放軍總政治部通知各部隊蒐集創作歌曲作品,師裡就將這首《我是一個兵》上報到總部。1951年春天,這首歌刊登在《解放軍畫報》第三期封底。這年8月1日,《我是一個兵》和另外幾首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歌曲《打敗美國野心狼》《打,狠狠地打》等一起,發表在《解放軍歌曲》創刊號中,並向全軍重點推薦,《我是一個兵》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教唱,這首歌一時間迅速風靡全軍,並且軍民同唱,家喻戶曉,並傳播到了赴朝參戰部隊,在朝鮮戰場上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士氣的作用,“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它不留情!”擲地有聲,激勵著志願軍將士浴血奮戰。
朝鮮戰場上文工團員教戰士們演唱《我是一個兵》
1953年5月18日,國內許多報紙刊登了題為“中共志願軍某部委員會追認袁孝文烈士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文章。文章寫道,2月8日晚上8時,敵機在朝鮮北部某地鐵路線上投下了大量炸彈,當時鐵道兵某部班長袁孝文冒著敵機的轟炸去鐵路沿線檢查線路情況時,被炸斷了雙腿昏倒在鐵軌上……當他被戰友抬回去急救的時候,他對連長說:“不要為我擔心,為了祖國和朝鮮人民,我犧牲了也是光榮的。”他用微弱的聲音唱起了“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慢慢閉上了眼睛。
《我是一個兵》充分表現出了我軍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和戰鬥精神,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首軍旅歌曲,不僅鼓舞了我志願軍戰士打擊侵略者計程車氣,而且還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鬥志。《我是一個兵》不僅是一首歌,70餘年來,“我是一個兵”作為部隊的一句流行語,得到全國人民的廣泛認同,成為我軍廣大官兵保持優良傳統、嚴格自律、服務人民的一個承諾和信條。
“它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
作家魏巍從朝鮮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抗美援朝時期乃至新中國成立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之一。
1950年12月,30歲的魏巍(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宣傳科科長)受命到朝鮮採訪,在前沿陣地上採訪了3個月。他親眼見證了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巨炮的轟鳴;他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他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前線這3個月,他終生難忘。
從朝鮮回來是1951年的2月了,此時魏巍已調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前方將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他,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瞭解自己的兒女,是怎樣的英勇頑強。我們眼前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們鮮血的代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裡跳出來的。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1952年,魏巍(右)在朝鮮三登野戰醫院訪問志願軍模範護士羅克賢。
《誰是最可愛的人》主要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連戰士在松骨峰戰鬥中,以被汽油彈燒著的身體撲向敵人同歸於盡,戰士馬玉祥從烈火中救出朝鮮兒童以及戰士們在防空洞裡邊和著雪吃炒麵邊談論理想的生動片斷,揭示了一個主題,即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志願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寫出之後,《解放軍文藝》總編輯宋之的看後立刻推薦給《人民日報》。當時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的鄧拓看後十分激動,破例決定將此文放在頭版發表。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
1951年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顯著位置發表。這篇只有3500餘字的通訊特寫發表後,立刻掀起了一股熱潮,受到讀者廣泛歡迎。
毛主席閱後,立即批示“印發全軍”,並建議其他領導人認真讀一讀這篇作品。
朱老總讀後連聲稱讚:“寫得好!很好!”
1953年9月23日,周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文代會上作報告時說:“我們就是要寫工農兵中的優秀人物,寫他們中間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類典型的歌頌。它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我們就是要刻畫這些典型人物來推動社會前進。”講到這裡,周總理竟推開了講稿,對著話筒大聲說:“魏巍同志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這時,全場都望著從座位上站立起來的魏巍,熱烈鼓掌),我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多種版本的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和作者的其他戰地通訊1951年被編輯成為《誰是最可愛的人》散文集,由於該散文集十分暢銷,一年之內便再版,1958年又出了第三版。前後印刷30餘版,還被譯為俄文、朝鮮文、越南文、羅馬尼亞文等。
《誰是最可愛的人》後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志願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誕生於戰火中的英雄讚歌,成為抗美援朝的時代最強音,不僅在當時大大地鼓舞了前後方的抗美援朝鬥爭,而且數十年傳誦不衰,不斷激勵中國人民發揚志願軍的精神去保衛祖國、建設祖國,而且成為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文作者徐平,軍史專家)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