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多年前,有這樣一批花季少女,迎著風沙來到了新疆,是她們用青春書寫了美麗的新疆圖畫,她們為新疆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年8月,甘肅臨洮解放。由於臨洮是甘肅很有名的有文化的縣,教育很發達,王震將軍在此招收了青年學生參軍,在這之中就有二十多名女學生。
蘭州解放後,王震將軍考慮到可能即將解放的新疆會面臨新的問題,已經在蘭州廣攬人才,準備解決新疆經濟建設方面的問題。許多教育、科技界的專家都帶頭參軍,最終招收了一萬多名知識青年跟隨部隊進入新疆。
1950年,剛剛解放的新疆,由於地處偏遠,加戰亂襲擊,此時的新疆百廢待興,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手來建設,才能保護好邊疆地區。
考慮到這一點,王震將軍率領的解放軍戰士經過組織安排,就地留了下來建設新疆。
面臨難題
新疆地域遼闊,卻地處偏遠,在那時交通並不發達,條件十分艱苦,人口也並不多,要想建設好新疆,並非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無數人的積累才能實現,這需要大量的人員和有知識的青年們不斷努力,才能實現。部隊要想在新疆紮下根,首先要解決的是食物問題,十萬大軍需要的食物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如果要從內地運糧,運費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部隊要實現自給自足,但要想實現自給自足就需要建設大規模的農場,但大規模的農場就需要科學化的管理,有科學知識做支撐,農業才能發展的很好。
其次要解決人員問題,如何讓戰士們能安心地在新疆生活,是需要仔細研究的。考慮到這一點,解放軍戰士們的文化和婚姻問題都是十分需要解決的。
當時部隊的戰士們大多都是年齡較小,就走出了深山幹了革命工作,受到時局影響,許多士兵沒能上過學,文化程度很低,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很高,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新疆的經濟,必須提高戰士們的文化水平。1951年,部隊開展了文化教育活動,高等小學以下的文化程度,要參加文化學習,高等小學以上的也要分成3種班次,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階梯制的提高戰士們的文化水平。
當時部隊的文化教員人手不足,跟隨部隊進軍新疆的女兵們,有許多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大部分的女兵承擔起了文化教員的角色,女兵們從最簡單的寫字“士兵”開始教起,慢慢的發展到了常用的一些詞彙,語句,一步步的幫助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一些戰士從軍已久,跟隨部隊南征北戰,在行軍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積極性很好,課上積極聽講,課後不斷的默寫和背誦,進步很快。還有的女兵考慮到戰士們缺少文化生活,還教他們唱歌,排練一些節目,豐富戰士們的生活。戰士們在此得到了很多提高。
新疆解放後,原先的國民黨起義部隊平均年齡都在35歲以上,有許多計程車兵家在內地,大多數計程車兵都沒能成家。第一兵團的戰士們也大多都沒能結婚。
我國過去的觀念結婚年齡都較早,有些較為貧困的地區,十五歲就成了婚。而當時,受到時侷限制,許多戰士年輕時就跟隨部隊南征北戰,沒有時間解決婚姻問題,二十多歲就成了人們口中的“大齡青年”。
當時部隊的戰士們對婚姻問題反應比較強烈,這是人之常情。
當時,王震將軍和戰士們一起在迪化勞動,修建水渠,汗水不斷滴落,戰士們幹得熱火朝天。到了休息時間,王震將軍和戰士們坐在一起休息,聊起了家常。王震問起了一位戰士的年紀,戰士回答:“今年37了,我是在桑植參的軍。”王震將軍很激動地說:“那我跟你可算是老鄉,成家了嗎?”這名戰士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還沒有。”
王震將軍笑著說:“這可不行,仗都打完了,我們得在新疆紮根,你們說說看,想不想在新疆成家立業?”
戰士們互相看看,都笑了。
有膽大的戰士說:“司令員,不是我們不想娶,但是新疆的姑娘確實太少。”當時新疆的漢族人口總共才30萬,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習慣,部隊有明文規定,不可以與少數民族的姑娘成婚。
王震聽完,心裡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邊安慰戰士們,邊下定決心要解決這一問題。
湘女上天山
王震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鄉,他知道自己家鄉的妹子能吃苦,他給湖南省委書記王首道寫了一封信,請求支援幫助招募一批女青年。收到信後,王首道對這項工作大力支援,不僅將一棟小樓劃撥出來,作為辦事處,還在報紙上刊登了訊息,動員女青年參軍建設新疆。
女青年們很快被報紙上的訊息所吸引,一時間辦事處成了長沙十分熱鬧的地方。
1950年,第一批女青年們乘著列車,向西行走。從1950年到1952年,湖南大約有8000名女兵來到新疆,建設新疆。她們的到來,讓新疆更加美好。
從湖南到新疆,考慮到女兵們的安全問題,為了防止土匪襲擊,每一批到新疆的女兵都會有車輛進行保護,由於當時的汽車經過戰場的硝煙,汽車都或多或少有點問題,有的時候汽車不走了,只能靠人力來推,女兵們就一起下車,推著車前進,就這樣經過長途跋涉。女兵們最終到達了新疆。
湘女們沒來前,戰士們在荒原上開荒,修建水渠。為了節約開支,兵團的戰士們捐出了津貼費,衣服也省去了衣領和口袋,用這些錢省下來買拖拉機,支援建設。不僅是戰士們,連兵團的司令員生活也十分樸素。
兵團副司令員程悅長蓋的被子是在抗戰時期組織發的,程悅長一直使用,上面的補丁很多,拆洗很困難。有一名警衛員覺得太破舊了,向供給部報告,領回了一床新被子,程悅長看完後,卻批評了警衛員,讓他將被子重新還了回去。
在荒郊野地裡幹活,蚊蟲肆虐,戰士們對衣服都十分節約,為了對付這些蟲子,許多戰士們衣服也不穿,將全身糊上泥巴幹活。
女青年們到來後,戰士們的生活很快發生了改變,戰士們都穿著整齊,分配給女兵們的活,許多戰士也搶著幹。
勤勞雙手勾勒美好圖畫
女兵們到了新疆後,有的從事農業勞動生產,有的進入學院學習後投身基層,用科學技術推動工業化的發展,還有一些女兵們為新疆的文藝工作與衛生事業做出了貢獻。
做女拖拉機手是女青年們到新疆後的首選。有一名叫李明的姑娘,到達新疆後被分配到了兵團的收發室工作。工作並不繁忙,李明卻十分不開心,她想去開拖拉機。當時的拖拉機被認為是很現代化的東西,並且姑娘開拖拉機,對女性來說意味著她們從傳統的相夫教子式的環境中走了出來,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
李明因此多次向上級報告,請求讓自己去開拖拉機。後來經過組織同意,李明於1954年到農場去開拖拉機。
但開拖拉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明平時飯都在田裡吃,清晨起得很早,練到很晚,經過李明的不懈努力,最終李明掌握了開拖拉機。
農場的面積很大,忙的時候,許多男駕駛員都會覺得疲勞,但李明卻總是咬牙堅持,有的時候農場的領導也擔心她的身體支撐不住,幾次找李明談話,想讓李明到連隊上去工作。但李明卻連連搖頭,表示自己不想去。
李明為了能夠開拖拉機,還把自己的婚期拖延,直到26歲才結婚。結婚後的第四天,李明就又回到了農場工作,她不想給其他駕駛員增加負擔。有一年冬天,天氣十分寒冷,李明正在工作,但拖拉機突然出現了故障,李明馬上下車檢視,但在檢修的時候,不幸突然發生了,李明的手不小心被捲入了齒輪中,醫院檢查後發現,李明的4根手指粉碎性骨折,李明住進了醫院,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李明的手慢慢的好了起來,但仍然需要再進行一段時間的休養,李明卻執意要出院,她硬是用她還未痊癒的雙手又開了幾年的拖拉機。
湘女們就這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戈壁中不斷地建設,不畏風沙,開荒造田,興修水利設施,辛苦的耕耘,最終讓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無數良田,蓋起了高樓,工廠,讓過去人煙稀少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新興的小鎮,城市。
如今她們或許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她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她們中湧現出了無數的模範人物,她們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