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京西古村落中,最為著名的非川底下村莫屬了。川底下,儲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群;川底下,把傳統庭院與崎嶇的山脈巧妙地融合;川底下,雖然經歷了數百年滄桑鉅變依舊保持著民居原始的風貌。經過數百年的沉寂,川底下村又開始恢復往日的繁榮,一批批遊人來到這裡,追尋歷史,感受自然,尋幽訪古。
京西明清古村落川底下村距北京市區以西90公里,是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個行政村,屬於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川底下古村落於1984年被髮掘,2001年4月被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被列為北京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2003年12月,經建設部批准公佈列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川底下村為我國北方地區儲存最完整、具有獨特價值的山地四合院建築群而著稱。川底下村坐落於京西古驛道上,始建於明代。村落整體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村落整體佈局呈“元寶”狀,取“金銀”聚財之意。目前,川底下村儲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0餘套,住房有500餘間,建築多為磚瓦結構,建築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整體精良、佈局合理、裝飾華美。
村落整體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村落整體佈局呈“元寶”狀,取“金銀”聚財之意
關於爨底下村的名字由來還有不少傳說。據爨底下村因位於明代軍事隘口“爨裡安口”險隘峽谷下方而得名“爨底下村”。還有的說法是,此村的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韓”姓移民的後代,因韓與寒同音。寒者,乃貧窮之態。韓姓祖先為使本族能發跡、能富足,看村後的大崖頭似一大灶,便給這個村子起名叫“爨底下”。為使這個難寫難認的“爨”字讓別人認識和理解,村民們還編了一個順口溜:“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取其“大火燒二木,韓(寒)姓也興旺之意”。也有人認為取名的含意是“爨”當“灶”,燒火做飯,古村取“爨”,象徵家族團結,還有取“灶”象徵“暖”,與“韓”姓之“寒”音相對應,象徵村落避寒保“暖”等多種說法,體現了村民的文化品位與追求。到1958年簡化地名用字時,人們將“爨”改為“川”,便有了“川底下村”,並沿用至今。
從北京沿109國道開車向西,90多公里,便到達了北京明清古村落川底下村。二月的北京,剛剛下過一場大雪,京西的山谷、溪流、樹林、原野和村落覆蓋著皚皚白雪。雪後的川底下村在群山環繞的懷抱中呈現一派深邃而明淨、古樸而祥和的景緻,洋溢著特有的魅力和情調。
在皇城邊的幽谷中,這座聞名遐邇的明清古村落。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古韻依存。屋頂原本是青灰色的,與背後的青松連綿成片,瑞雪降下,家家屋頂青灰的瓦簷間綴滿了晶瑩的白雪。一簇簇青邊白地的色塊組成了整個村莊。
川底下村座落在京西峽谷北側緩坡上,依山而建,是我國保留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之一。古民居整體坐北朝南,為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川底下村合院式民居的整體佈局形式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形成了以四合院為主,三合院為輔的建築群格局。一條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兩部分。村落民居沿山勢高低分臺而築,層層疊疊,櫛比鱗次。村落分上下兩層,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錯落,佈局合理、巧用空間、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造型別具一格的民居灰瓦飛簷、院牆高築、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隨處可見。川底下村整體建築和諧而典雅,磚雕、石雕、木雕蘊含著古老的民族文化。村落中石板鋪成的小巷,幽雅恬靜。村裡還有關帝廟(又稱大廟)、娘娘廟和五道廟。川底下村的建築古樸典雅,意趣橫生,體現了明清民居傳統建築風格的極致。
川底下村四面群山環抱,川底下村海拔650米,屬太行山脈,清水河流域。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自然植被良好,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有“世外桃源”之感。川底下村周邊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一線天、臥虎嶺、筆架山、金蟾望月、蝙蝠獻福、神駒蹄窩、九百九石陣、京西古道遺址等,美不勝收。
始建於明代的川底下村,在清朝漸漸興旺起來,過往商旅在這個必經的古道的小村莊落腳,熙熙攘攘的過往商人讓這裡成為了貨物集散地。到了康熙、乾隆時期,川底下村興起了多家商鋪,如:瑞福堂、瑞慶堂、三義堂、保全興等。
村中石板鋪成的小巷,青、紫色的石板隨著歲月的打磨而晶瑩光潔,色彩斑斕。小街蜿蜒起伏,幽雅恬靜,青、紫兩色石,取得正是“平步青雲”、“紫氣東來”之意。民居的門樓一般均為如意門,硬山頂,清水脊,門設在外簷柱間,門框兩側採用磨磚對縫砌磚牆,門外上部頂棚繪有圖案,門楣上裝飾有門簪,門外與牆體內側之間有精緻的水磨磚牆花紋。另外,許多宅院下有地窖,上有花牆。院落建築集磚雕、石雕、木雕於一體,形態各異,風格突出,如:闔家歡樂、喜鵲登枝、望子成龍、吉祥如意等。牆腿石、門墩石,雕刻精美,圖案多樣,多以象徵吉祥的花卉、鳥獸為主,如喜鵲、蝙蝠、牡丹、荷花、蓮蓬等。
造型別具一格的民居灰瓦飛簷、院牆高築、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隨處可見。整個村落巷道縱橫、屋宇疊錯、高下有致,常常是我們走過了一個巷口又別有一番洞天,穿梭其中好似置身迷宮。一條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兩部分。村落民居沿山勢高低分臺而築,層層疊疊,櫛比鱗次,看似古堡又似山城,極為有趣。堪稱川底下村典型古民居的院落為廣亮院、雙店院和石甬居。1998年,門頭溝區政府將廣亮院、雙店院和石甬居公佈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川底下村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村民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世代相傳的民俗文化延續至今,如農曆正月十五轉燈遊廟、耍中幡、盪鞦韆、唱蹦蹦戲、民間說唱等。豐富多彩的民俗、地方戲曲和正月十五的轉燈會也是村中人們最為喜慶的時刻,在這樣的日子裡,倘若你不小心走進這個村莊,濃郁的鄉土文化和人文景觀就一會一下子將你吸引住。
這裡美麗的自然環境、獨特的風貌、別緻的民居建築群絕對不是孤獨的,它早就成了拍攝電視劇和電影的天然基地,《俠女十三妹》《關東大俠》《慈禧西行》《太極宗師》《無言的愛》《手機》等幾十部影視劇都曾選擇這裡作為拍攝的外景地。如今的川底下村遊人如織,畫家、攝影家、作家、詩人等紛沓而至,成了人們尋幽訪古的好去處。
漫步巷間,村落中的老宅、石碾、古槐彷彿都在向人們訴說其久遠的歷史。這裡數代村民同居、同耕、同樂,過著田園般的生活。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就這樣在其中靜靜地釋放著。無論是斑駁老宅和屋簷鬥梁,還是古民居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即使殘破缺損,但卻依舊固守著昔日的精緻與風采。村落的古民居建造精良,古樸典雅,山地四合院幽邃氣質渾然其中,美之極致。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