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老歌悠揚婉轉,一幕大劇也是跌宕起伏,但都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並給讀者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也讓人受益無窮。
一首絕句篇幅短小,作者若想只用寥寥數語就打動讀者,構思、選材、立意等方面都要細緻地考慮。下面分享杜牧很冷門的兩首七絕,言志抒懷,波瀾起伏,不愧為晚唐傑出才子。
秋浦途中
唐代:杜牧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杜牧26歲進士及第,後來曾在揚州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詩酒風流,其實詩人內心卻不甘沉淪下僚。詩人的才華有目共睹,可是晚唐皇帝昏庸無能,李德裕把持朝政,讓很多大臣不敢隨便說話。
杜牧也受到排擠,39歲時曾在黃州擔任過刺史,那裡經常是安置逐臣之地,不過他依然將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是3年後他又被調任池州刺史。當時天氣寒涼,詩人內心更涼,這首詩就表達了作者的惆悵之情。
前兩句烘托淒涼氣氛,為後文打下伏筆,“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詩人行進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秋雨綿綿、落葉紛紛,不遠處的溪岸邊西風陣陣,波搖草動,倍覺寒意襲人。
“蕭蕭”二字,描繪出落葉紛飛的情景,委婉地表達出秋雨無情、秋意蕭索的淒涼氣氛,既顯得山路難行,也暗喻詩人的仕途之路極其艱難。“淅淅”二字,也生動地刻畫出溪岸邊寒風獵獵,更翻動菖蒲,令人頗感身處異鄉的孤寂感。
後兩句抒寫悲愁,“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前文正抒寫秋景,此時詩人忽然一問,立刻顯得文中波瀾湧動,文筆委婉,令人稱讚不已。詩人順著飛鴻的行跡放眼望去,似乎想看見自己的家鄉,可是目之所及,只有一片茫然天空,於是情不自禁地有此設問。
“杜陵”,是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杜牧的故鄉樊川就在其附近,這裡借指自己的故鄉。詩人看似痴痴傻傻地與大雁對話,卻活寫出自己的羈旅孤寂、思鄉的心切,以及有家難回的無奈之情,可謂筆觸靈動,令人歎服。
題魏文貞
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可憐貞觀太平後,天且不留封德彝。
杜牧寫過很多懷古詩,詩人藉助古代的故事和人物,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委婉地抒寫對晚唐社會的態度。這首詩歌頌唐太宗和魏徵,懷念貞觀之治,實際上隱含了對當時“俗士”掌權的不滿。
詩的大意是:蟪蛄怎能和霜雪相會,賢哲更難與俗士相知。只可惜貞觀太平之後,老天爺卻沒留下封德彝。
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唐太宗在此期間採納了魏徵等人意見,任用賢能,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史稱貞觀之治。魏文貞,即唐太宗時的大臣魏徵,諡號文貞。他是著名的政治家,以直言敢諫著稱於世。蟪蛄,是蟬的一種,夏天鳴叫,秋天一到就死了。
封德彝,唐太宗時任尚書右僕射(丞相)。曾與魏徵政見不合,在太宗面前爭論,唐太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後來天下大治,封已死。太宗對群臣說,這是魏徵勸我行仁義的結果,卻沒讓封德彝看到。
這兩首詩言志述懷,也都顯得波瀾起伏。第一首詩的前兩句寫景,後來卻筆鋒一轉,表達思鄉之意,也傳達出羈旅生涯的愁苦。
第二首詩以比興手法開篇,《莊子》中曾有,“蟪蛄不知春秋”。詩人然後在結尾卻又是一轉,以封德彝這樣的“俗士”,暗喻見識淺陋的鄙俗之士。詩人之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慨,一方面是抱怨自己壯志難酬,另一方面則是痛恨朝堂中類似封德彝的人太多,讓很多有識之士無法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