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重新引入計劃,這些曾經消失在野外的動物,都回來了。
保護學家透過遷移和圈養繁殖來幫助那些已在野外滅絕的動物重回自然,這些動物要麼是完全滅絕了,要麼是在某一領域中消失了。將這些滅絕的動物帶回它們的自然棲息地,既有助於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又有助於增加種群數量,這顯然是一種雙贏。
然而,將任何一個物種放歸野外,這是一種平衡,也是危險的行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一位專門研究瀕危物種的生態學家娜塔莎·羅賓遜(Natasha Robinson)說過,野生動物的重新引入往往需要數年時間的投入,這涉及多個階段。
“在帶回物種之前,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必須評估該生物對環境的威脅程度,以及它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羅賓遜是這麼說的。“在野生種群最近滅絕的地方,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時間越短,環境就越有可能與物種滅絕時相同。”她說,但必須先確定物種滅絕的原因。
重新引入的動物會對景觀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動物的型別和環境受到的破壞程度是決定影響速度的因素之一。食草動物可以相對迅速地做出重大改變。例如,袋狸,一種類似鼩鼱的有袋動物,它們會挖掘並重新分配那些易燃的“燃料”,這些“燃料”乾燥得就像幹樹葉一樣,顯然這能減少森林火災風險,增加土壤週轉,促進幼苗生長。
人們對阿拉伯大羚羊肉、皮和角的極度渴望,讓這些大羚羊在20世紀70年代從野生環境中消失了,但後來科學家們又成功將它們重新引入以色列、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捕食者往往會緩慢而小心地重新引入。羅賓遜說,雖然它們對管理有害物種很有用,但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必須確保它們不會過度捕獵或威脅到其他脆弱的動物。
2020年的一項研究強調物種重新引入是拯救瀕危動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沒有這些專案,普氏野馬和關島圍欄等物種幾乎肯定會在野外滅絕。該研究估計,1993年至2020年的保護行動挽救了多達48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免於滅絕,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在此期間,滅絕率將會高出三到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