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王朝》中,和珅第一次面見乾隆時,乾隆詢問他是哪個旗的人,有什麼世職?和珅說自己是滿洲正紅旗人,襲了祖上的三等輕車都尉。乾隆笑著說,三等輕車都尉去阿桂軍中做書辦,這是低就了。
當然了,這都是影視作品的橋段,和珅並未當過阿桂的書辦,但和珅未入仕之前,確實是襲了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輕車都尉是清代異姓爵位中較低的一種,如果按照品級來算的話屬於正三品。不過,在實際授職時,往往會有出入。這一期就來聊一聊清代異姓爵位授職的話題。
異姓旗人如果有世爵世職,是可以當作一種入仕途徑的,而且比較普遍,從康熙朝開始,世爵世職授職逐漸形成規範性制度。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選為武官(包括綠營武官)
公、侯、伯是異姓爵位中的高階爵位,這部分人經過引見後,或授散秩大臣,或授侍衛。子以下引見,奉旨在侍衛上行走者,年滿後,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授三等侍衛,恩騎尉授藍翎侍衛。在護軍營中行走者,子、男、輕車都尉,授護軍參領,騎都尉、雲騎尉授副護軍參領,恩騎尉授護軍校。在八旗印房章京上行走者,雲騎尉以上授副驍騎參領,恩騎尉授驍騎校。
如遇高階武官都統、副都統出缺時,作為有資格開列入選名單,供皇帝挑選。起初,公、侯、伯、子可授都統,乾隆七年,子爵以上停其開列,不再入選都統。副都統之選依舊,由男爵以上開列。也就是說,從乾隆七年以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最高只能授副都統。
子爵以下也有很多選為綠營武官。乾隆六年定,直隸、山西兩省沿邊副將,以應升之八旗武官“並一品二品世爵補用”。參將、遊擊,以應升八旗武官及“三品世爵補用”。這裡所說的一品、二品、三品指的是子爵、男爵、輕車都尉。總之,爵位越低,所授的級別也就越低。
二,選為文官
世爵世職選用文官的情況在清初比較多見,比如康熙四十五年規定:男爵、輕車都尉補授郎中等官,騎都尉授員外郎等官,雲騎尉授主事,驍騎尉授小京官。乾隆十三年又規定:輕車都尉、參領,以科、道、郎中用。整體授官範圍有所擴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異姓世爵世職選任文官,一般都不會選用公、侯、伯等高爵。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文官和武官不同,需要一定的政治才能、行政知識,文官的門檻相對較高,不管是什麼出身,都得從基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升遷,不會剛開始就授予高品級。
公、侯、伯都是超一品的品級,選這些身份地位高的貴族為五品以下的下屬性職官,身份地位相差過於懸殊,在官場上也不便行上下級參謁跪拜之禮,長官也不便對他們控馭、差遣,這是國家體制的問題。
另外,以他們的高階身份地位任部院下屬官,也也影響同僚司官乃至長官尚書、侍郎權力的發揮。如果是在文官任上獲得高階爵位的,就另當別論了。
其二,男爵以下人員的數額,遠遠大於公、侯、伯等少數高爵者,選擇面也較寬,有利於有才能者的甄選。而武職相對而言,對管理者才能要求較低,看重的是其高貴的身份對下屬的震懾力與控馭權。所以,較高階的武官,通常都在公、侯、伯這些高階層的世爵中選任。
那麼,世爵世職者就一定能選為武官或文官嗎?顯然不是,這也是需要經過朝廷考核的,如果不合格,別說是選官,恐怕連本身的爵位也保不住。
所謂的世爵世職,一般都是指承襲爵位者,而非第一次獲爵者。這些承襲爵位的八旗子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大多又是紈絝子弟。所以,朝廷為了從小就培養他們的素質,均要求他們在20歲以前入官學學習。
乾隆十七年,專門為這些人設立學校——世爵世職官學,又稱“幼官學”。八旗左右翼各設兩所,共四所,置一品、二品官為管學大臣,平時由參領稽查學務。這些人入學後,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練習弓馬騎射,等到三年期滿進行考核。考核為頭等者才能由王大臣引見,並授予官職。
如果在考核中不合格,即三等者,仍給半俸留學繼續在官學學習,等到下一次三年期滿,如果還是沒有長進,那麼就要即行革職,將其應有世職在家族另選他人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