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中,一組反映美軍轟炸安東(今丹東)的影像引起關注。
安東市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總後方的最前沿,是志願軍過江參戰和物資供應的重要基地,也因此成為美軍轟炸破壞的重點戰略目標。
安東三馬路慘案,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對我國最大規模的兩次空襲。此後,美機不斷侵入安東上空,對城市、鄉村進行轟炸和掃射。
據統計,自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美機越境侵入安東市上空1450架次,掃射57次,轟炸22次,投彈189枚(不含轟炸鴨綠江大橋),炸死152人(不含部隊),重傷132人,輕傷388人,毀壞房屋2959間以及許多重要設施和大量物資。曾經熱鬧的街路和稠密的居民區被夷為廢墟,血流成河,成為安東人民永難忘懷的血淚與傷痛。
根據史料記載,1951年4月7日上午,突然響起防空警報聲,擁擠的人群向四處奔跑躲避。24架轟炸機和噴氣式戰鬥機在“老戲園子”上空盤旋幾圈後,投下1000磅炸彈7枚。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永樂舞臺門前馬路當中被炸出一個深11.5米、直徑17.6米的大坑,永樂舞臺及對面的便宜坊飯店周圍的一千餘間房屋被炸燬或損壞,頓時成了一片濃煙滾滾的廢墟,馬路、步道、牆面上血跡斑斑,死者的肢體散落在馬路上,血肉模糊,目不忍睹。
4月12日,距離第一次轟炸僅5天后,還是上午9時,位於三馬路西段的古(舊)物市場又傳來防空警報聲。很快,美軍31架轟炸機飛至三馬路上空,投下了500磅炸彈8枚。隨著炸彈爆炸的巨響,古(舊)物市場一帶頃刻間硝煙滾滾,499間民房被毀,被炸死者的肢體血肉橫飛,127座攤床被炸爛,10座商號被夷為平地,居民區成了一片瓦礫。
兩次轟炸後,安東數千名市民從四面八方趕到被炸地點,在瀰漫的煙霧中、倒塌的房屋內、塌陷的防空洞裡尋找遇難同胞,搶救重傷員,安置受難者家屬的住處和生活,搶修自來水、煤氣管道和供電線路。遼東省和安東市的主要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也在第一時間趕往三馬路被轟炸地區視察情況,慰問受難同胞家屬,看望傷員,並立即組織開展救援行動。
當年的慘狀,在安東每一位市民心中烙下了泣血的印記。轟炸發生後不久,義憤填膺的各行各業紛紛舉行集會,控訴暴行。當年5月,包含受難者家屬在內的代表團更是赴京控訴。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裡,臺上是聲淚俱下的怒吼,臺下是陣陣口號的回應,更有全國廣大同胞從廣播中收聽實況轉播。一時間,安東人民的控訴掀起了全國人民抗美援朝的高漲愛國熱情,甚至出現了訂立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的廣泛群眾運動。
70年後,又一個仲秋時節,丹東市振興區三馬路一帶道路兩側的銀杏葉,悄悄染上了金邊。
這裡是市中心,街道上車水馬龍,路兩側商戶林立,一派熱鬧繁華。當年遭受重創的三馬路,如今已經建成民族風情一條街,成為中外遊客來丹東旅遊、品嚐美食的打卡地。
從曾經的熱鬧街巷到一片瓦礫的滿目瘡痍,再到如今的繁華商圈,三馬路(今一、二、三經街區域)一路走來實屬不易,丹東人民一路走來更屬不易。歷史無言,但幾經變換的風景之下,總有一股精神長存——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立牌紀念,既是為了銘記三馬路慘案中安東人民遭受的苦難,也為了傳承當年安東人民奮勇向前的英雄精神。
來源:丹東釋出 記者/包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