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勁松不可摧》有感
最近新洲再添一處黨史教育基地“白水田光輝事蹟展館”,今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豐樂村,就是過去新洲縣比較落後的倉埠周鋪五大隊,老縣委書記白水田蹲點5年“挑大糞”的地方。父親雷慕郊於2006年寫的關於白水田的《勁松不可摧》一本再次擺上了桌面。週末忙中偷閒,將這本書的電子版上傳網路,供熱心人分享。
小時候常聽父親說起文革期間他被戴高帽、架飛機、被造反派上街遊行批鬥的故事,原因就是造反派說他是“黑筆桿”“黑五類”,跟縣委書記白水田一起受整。難怪母親常責怪父親五六十年代那時完全不顧家務,母親被下放農村,一邊教書,一邊種地,一邊靠自己一個人帶大我們姐弟三個。那個荒唐歲月,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無法執行,父親被打倒,能活命就算幸運。父親親筆寫的《勁松不可摧》這本書對那段歷史有生動描述。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兩個感觸是:
一、 白水田值得敬佩!
白水田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爭磨鍊出來的意志力在和平時期變成了內心的力量。一個對黨和國家無比忠誠的人,在50~70年代漫長的政治運動中遭受幾起幾落、噹啷入獄的厄運,白水田被整之狠全國聞名。不得不佩服的是,任何情況下他不妥協、不放棄,那麼多人選擇活不下去,他卻一直能夠堅持到平反昭雪、恢復領導崗位工作。他的性格與精神境界好比黃山頂峰的那棵蒼勁的古松,無論嚴寒酷暑、狂風暴雪,獨自傲然屹立。
二、 既要能幹,又要會說
光說不幹不行,光幹不說也不行。50~60年代當時的中國經濟還是農業經濟為主,主要任務是吃飽穿暖因此,縣域經濟就是全國最主要的經濟單位,全國2000多個縣委書記就是最基礎的生產領導者。那時中國社會的文盲比例大約85%,85%的人不認識字,當時政府工作的難度可以想象。新洲縣委一方面要把國家理念、政策用群眾能聽懂的語言進行組織、傳達和執行,取得典型和成績;另一方面要把新洲縣取得的成績依照中央的要求進行總結、提煉,“解剖麻雀”並在全國推而廣之,這都需要“筆桿子”的文字工作。
我父親雷慕郊從1958年24歲開始就在新洲縣委從事這方面工作,長期擔任《湖北日報》和《長江日報》特約記者,為黨報黨刊撰寫了大量稿件。他撰寫的新聞、調查報告、經驗總結、雜談等被中央、省、市刊物和報紙採用七百餘篇,影響全國的《雙手繪出新天地》《農業機械化》等書籍由出版社出。那時全國農業的社會熱點“新洲棉花”“新洲農業機械化”一定程度上有我父親和他縣委辦公室同事們的功勞,直至“新洲經驗”進了全國農展館後,受到國家領導人重視。《勁松不可摧》這本書有較詳細記載。
歷史不會忘記,勁松精神傳承。
赤鋒
2021年10月24日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