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劉雅萍 丁嬡琳 李亞楠
【編者按】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機關青年發起“黨旗下的青春”初心尋訪活動,走訪上海宣傳思想文化戰線20餘名老黨員、老幹部、老專家,邀請老同志回憶初心故事,共同唱響“永遠跟黨走”的時代讚歌。即日起,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黨旗下的青春”初心尋訪系列稿件,記錄崢嶸歲月,聆聽青春之聲。本篇聚焦滬上老報人陳進鵬。
【人物簡介】陳進鵬,生於1932年11月,1945年6月參加革命,194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參加解放上海戰役。從部隊轉業進入文匯報社工作,1992年12月離休。參加革命後,多次立功受獎。曾採寫《閃閃發光的年青人》《飄來一座“芙蓉鎮”》等新聞通訊。離休後,他繼續發光發熱,積極參與黨支部和社會工作,參與編輯《上海新聞志》《上海年鑑》《上海文化年鑑》等,並熱心幫困助學20餘年。他曾獲文新報業集團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黨員,上海市離休幹部先進個人,上海市宣傳系統先進史志工作者,上海市地方誌系統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會優秀工作者,上海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小小少年參加革命
1932年11月,陳進鵬出生在山東濰縣,也就是現在的風箏之都濰坊市。1937年底,日軍侵佔濟南、濰縣,陳家就在距離縣城十多里的地方。陳進鵬至今記得日軍在城門口盤查老百姓、甚至動手打人的情景,他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反抗日寇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
1943年,母親帶著11歲的陳進鵬投靠了身在抗日根據地的姥姥,在共產黨領導下,他進入流動抗日小學,接受了抗日愛國教育。在根據地,男女老少齊上陣打仗的氣氛很濃厚,陳進鵬深受感染,小小年紀便參加了兒童團,和小夥伴們在村口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傳遞訊息,老師還組織他們去集鎮發動宣傳,喊口號、寫標語等。
1945年初,抗日戰爭處於反攻階段。同村裡,母親送孩子、媳婦送丈夫上前線的故事數不勝數,母親也把13歲的陳進鵬送到部隊參加八路軍,實現了他拿槍打鬼子的願望。因為年齡小,部隊首長把陳進鵬安排在縣委機關公安局警衛連當通訊員、警衛員,後來又做武工隊宣傳員。
部隊交給陳進鵬的第一個任務,是學騎腳踏車,因為工作需要,他要給公安局長、偵察股長傳遞訊息,夜間要到敵佔區做偵察活動,可以說,他會騎腳踏車的時間跟參加革命的時間一樣長。
陳進鵬參加的第一次戰鬥,是滅蝗蟲。濰北地區鹽鹼地多,是蝗蟲繁殖的溫床。蝗蟲大軍是農作物的天敵,為了保衛為數不多的莊稼地,部隊全員爭分奪秒,如同戰鬥一樣火速參與救災。陳進鵬和戰士們一起挖地壕,把蝗蟲趕進去、埋起來,從蝗蟲口下解救糧食。
1945年8月,陳進鵬參加了攻殲日偽據點田柳莊的戰鬥。因為年齡尚小,他從革命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帶領鄉親們給前線人員送開水喝。
手拿筆桿子當刀槍使
陳進鵬從事新聞行業四十餘載,當被問到是什麼原因讓他在這一行業堅守如此之久,他說:“我一生只幹了一件事,就是聽黨話、跟黨走。”
1946年,陳進鵬進入渤海軍區第三軍分割槽教導大隊學軍事、學政治;1947年6月至9月,他進入渤海軍區政治部新聞學校學習新聞業務,同年10月初結業分配至軍區《前鋒報》前線版擔任報道員,同時還兼軍區前方指揮部(即渤海縱隊)宣傳部書記。當年的陳進鵬,每天揹著收音機,按時收聽新華廣播電臺播發的“紀錄新聞”節目,記錄下來編寫戰訊發給連隊。
說起進入新聞業的往事,陳進鵬調侃,“我是進入新聞圈,‘硬’當知識分子。”這個“硬”字飽含了他對黨毫無保留地信任服從,對業務一心一意地刻苦鑽研。剛開始他文字水平低,有時字不會寫就畫個樣,宣傳部長再給填上,就這樣,他慢慢地在實踐中學習,寫作水平也在日積月累中逐步提高。
1949年5月,陳進鵬跟隨部隊三野九兵團第33軍參加解放上海戰役,並參加了攻取月浦、楊行、寶山、吳淞的戰鬥。與在一線衝鋒陷陣的戰士不同,他是手拿筆桿子當刀槍使的記者。在前沿陣地,陳進鵬冒著敵人的炮火採訪,在距離戰場幾百米的一個掩蔽部編報、印刷。當時環境艱苦,作戰那些天幾乎每天都下雨,雨水漏進棚裡,頭頂上不時有子彈、榴彈飛過,天上還有敵機掃射,陳進鵬和戰友全然不顧,坐在小板凳上刻鋼版印發了五期團報和四十多種小型傳單,將廣大官兵艱苦奮戰的精神傳遞到前線的每一個戰壕。
從部隊轉業後,陳進鵬被分派到《文匯報》工作,先後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擔任駐站記者,後任報社總編辦編務主任等職務。
1958年,陳進鵬發表了一篇新聞通訊《閃閃發光的年青人》,文中講述了上海青年忘我工作、捨己為人,互相協作的精神和態度。他說,那個時候具有樂於奉獻的精神是一種風氣,年輕人都是精神昂揚、意氣奮發,一起協作、互相支援,遇到困難共同解決,為建設社會主義無私奉獻。
1986年,陳進鵬前往湖南湘西自治州,採訪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拍攝地,完成通訊《飄來一座“芙蓉鎮”》,對宣傳地處深山的小村寨和電影本身起了極大助推作用,提振了發展初期的湘西旅遊業。
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
陳進鵬說,黨恩難忘,不會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入了黨就是黨的人,要時刻想著能給黨什麼,而不是想著向黨要什麼。特別是1992年離休後,他秉承“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理念,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黨的赤誠之心、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
慶祝建黨100週年之際,陳進鵬自願繳納了一筆2萬元的特殊黨費。當被問為何這麼做,他有些嚴肅,壓低了聲音,“關於交黨費的事情,有些同志也總會問我,我覺得不用多宣揚,這就是我應該做的。”在陳進鵬心中,黨給了他一切,自己也全靠黨的培養教育,才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事實上,出生於戰爭年代的陳進鵬,深知讀書的重要性,“每當看到或聽到有些人家很困難,孩子們上不起學,我都深有體會,因為我過去就是這樣的。”離休近30年,陳進鵬幫助過40多名困難學生。他說這不是一個人做的,是和一些老同志一起,在能力範圍內做的事情。
看到受資助的困難學生上了大學、有了工作,再用自己賺的錢去幫助有困難的下一代學生,陳進鵬很高興,“他們成為了新時代的好青年,公益事業的志願者,我覺得這是一種傳承。”
陳進鵬的熱心腸,離不開妻子秦煒如的支援。秦煒如比陳進鵬大8個月,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護士,早年陳進鵬生病住院,兩人在醫院相識,到現在結婚已有69年。
“我喜歡她嘛,她也喜歡我。”回憶起兩人在一起的經歷,陳進鵬的語氣帶著一絲靦腆。他拿出了一本正在新編的書,展示了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是前不久為秦煒如慶祝九十歲生日的合影,對方手捧鮮花,另一隻手放在他身上,透過眼神,可以感受到彼此心照不宣的深深愛意。
如今年近九十,陳進鵬依然保有學習的熱忱、虛心受教的態度。他在街道里弄擔任學習小組長,堅持聽廣播、看書報、看電視,關心國家大事。他說:“學習是我做新聞工作開始就養成的習慣,不學習就要落後,尤其是做新聞工作更不能不學習。一不學習,就跟不上形勢。”年輕時在工作上學習專業知識,離休後就挑些自己的興趣愛好繼續學習。陳進鵬引用革命家蕭楚女的話表達對學習的態度,“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
責任編輯:徐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