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遼寧高院
轉自:遼寧高院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人物生平
施滉(1900-1934)
施滉,字動生,1900年出生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一貧困家庭。先後考入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的前身)、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1927年3月,加入美國共產黨,並當選為美共中央中國局首任書記。1929年,施滉受黨組織派遣到莫斯科學習。次年從蘇聯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先後在中共中央機關、香港海員工會等處工作。1933年冬,施滉在北平召開會議時,因叛徒出賣而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南京。1934年初,施滉被反動派殺害於南京,年僅34歲。
先烈故事
1913年夏,施滉在喬後井小學畢業,隨父親到了昆明,進入雲南省軍醫學校學習。據施滉的女兒施琦生回憶:
1917年秋,施滉以插班生考入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在各省的招生名額,是根據各省在庚子賠款中的比例來分配的,雲南只能錄取一名。施滉考試成績第一名,按理只能派他一人到北京面試。但保送學生的大權,把持在某些地方官紳手中,他們藉口施滉眼睛近視度數較深,硬增加了一個名額到北京參加面試,企圖面試時取代施滉。施滉親身體驗到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施滉進入清華園後,因家境貧寒無法承擔讀書的費用,只能靠半工半讀來解決。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刻苦努力,善於思考,學習成績常常名列前茅。他也很關心國家大事,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憂慮,常在《清華週刊》上撰文疾呼“這種貴族生活,可以養成奢侈及怠惰的習慣,可以再軟化意志”,號召同學“提倡刻苦精神”。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使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從憂慮和迷惘中覺醒了,死水般沉寂的清華園,也被激起了層層浪花。施滉等一批具有愛國思想、要求進步的青年學生,如飢似渴地閱讀著各種進步的書刊,貪婪地吮吸著各種新的思想,思考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據《清華週刊》第286期記載: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清華園內湧現了許多社團和學會。1918年,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等人成立了清華園內第一個進步社團——“暑假修業團”,宗旨是“本著互助和奮鬥的精神,研究學術,改良社會,以求人類的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