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5日的清晨,江西博生縣,東方魚肚色的天空正被一片片微薄的紅霞所籠罩,朝陽剛剛開始散射她閃耀的光芒,在縣城北郊的“跑馬場”已有七千多身穿紅軍軍服的少年靜悄悄地列隊於此。紅旗在他們頭上招展,對面的主席臺坐著一排領導,氛圍嚴肅而熱烈。
時任中革軍委委員王盛榮、時任江西省軍區政委,後來的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常委李富春,時任江西軍區參謀長,開國上將陳奇涵都出席了這次授旗典禮。
而更為殊榮的是,這支紅色少年軍是由周恩來親自授旗,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支部隊便是紅軍史上最為特殊的正規軍--全員平均年齡不足18歲的少共國際師。
其實這支少年部隊並不是中共的首創,早在十四年前就在德國秘密成立了由第三共產國際領導的少共國際師,成為國際共運的一個重要的組織,先後在數十個國家建立支部。
但特殊的是,在其他國家少共國際師只是作為後勤部隊或者遊擊部隊活動,而在中共的領導下,少共國際師成為了紅軍的正規作戰序列。
1933年,在國民黨對蘇維埃政權第四次圍剿失敗後,氣急敗壞的蔣介石很快調動了超大規模的兵力進行第五次圍剿。
面對危急的形勢,中共中央提出了“緊急動員起來,保衛革命根據地”“擴大紅軍,捍衛勝利果實”的口號,準備動員一切力量保衛紅色政權。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周恩來的意見,紅軍總政治部提出了組建“少共國際師”的意見。為此,中央提出了“有計劃的領導和動員赤少模範隊整個組織加入紅軍”的措施。
在中央的號召下,各省縣(主要是江西、福建、閩贛)抽調優秀進步青少年以少年先鋒團的形式彙集到了江西博生縣,正式成立了少共國際師。
少共國際師編制為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第五軍團第15師,下轄第43、44、45三個團,從成立之初就進入了紅軍的正規戰鬥序列。
為了讓這隻雛虎發揮出更大的戰鬥力,中央可謂費盡心思配備了一套豪華指揮官:
師長陳光,年僅28歲,但卻是參加湘南起義的老革命,建國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師政委肖華,年僅17歲,時任總政青年部長,開國上將,後來任中央軍委常委,總政治部部長;
師政治部主任馮文彬(由政委改任),年僅22歲,時任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建國後的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43團團長張頂生,年僅18歲,時任江西省軍區獨立團團長;團政委劉玉堂,年僅20歲,時任寧都縣委書記,後來的開國少將;
44團團長朱水清,年僅23歲,當時紅三軍團最能打得團長之一;團政委孫文采,年僅22歲,時任瑞金游擊隊隊長,開國少將;
45團團長盧子美,33歲,寧都起義的骨幹,時任紅5軍團營長,後來還曾與開國上將楊成武搭過班子;團政委謝明,年僅18歲,時任共青團幹都縣區委書記,開國少將,建國後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
由此可見,成立之初少共國際師就彙集了一大批紅軍的精英人才,這也難怪他們能快速形成戰鬥力,在第五次反圍剿和紅軍長征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