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在中國精神的引導下,許多有覺悟的人參與了各種中國的建設,這些人不乏一些有覺悟的知識分子,他們從繁華的大都市出發,來到遙遠偏僻的中國各個角落,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這些人要麼活躍在荒無人煙的沙漠治沙,要麼在落後貧窮的大山裡扶貧,總之這些人無悔青春,願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今天要講的故事,是一個長年堅守在沙漠植樹,而幾十年沒有見到自己妹妹的老人的故事。
充滿人生理想
上世紀70年代,有這麼一個年輕人,他叫李文傑。他來自全國比較發達的廣州,他家中有四人,除了他父母還有他妹妹,一家在廣州生活得還可以。他從小生活在一個知書明理的家庭,他們家也是知識分子家庭,所以從小他就接受了要為祖國奉獻的理念。
70年代他進入了大學,在大學裡接受了先進思想的薰陶。有一天學校舉行了一場來自城裡的宣傳,是宣傳優秀學生前往邊疆的建設,有參軍入伍的,有沙漠種樹的,有農村扶貧的。當時他們學校的很多學生都是十分的熱血,於是紛紛報名,他也報名參加了,他當時參加的是治沙連,他心想著先去沙漠歷練歷練,再回城裡找份工作。於是他回家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他的父母,父母為他的行為感到欣慰,紛紛誇獎他,他的妹妹很捨不得他,要他一個月寄一封信回來。
逐夢北方之路
於是李文傑就和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年踏上了北上的大路。
和李文傑一起的青年有男有女,每個人都有著崇高的信念,在這種氛圍下,李文傑更是覺得自己的選擇沒錯。他也逐漸忘記了離家的憂愁。
大概坐車一個星期多,他們來到了一個荒僻的民兵營,北方的微風乾燥而凜冽。但依然壓制不了他們的熱血。
剛開始他們在晨練之後,就會來到偏僻荒涼的沙漠開始種樹。
這樣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枯燥和無聊開始充斥著李文傑的內心,正當李文傑萌生退意時,治沙連來了位領導,名叫何忠,這個人和李文傑來自同一個地方,兩人很是親熱,不過何忠比李文傑年長,同時也是在部隊磨鍊多年的軍人,這次來到治沙連是因為他對惡劣環境的理解,他的願望是讓中國所有的荒漠都變為綠洲。
當起治沙人
在何忠的影響下,李文傑漸漸懂得了治沙人的意義,也能理解治沙人的使命。李文傑開始熱愛這份工作連續一年都沒有回家。
大概過了一個月之後,何忠因為身體的影響不能與連隊參與植樹行動,就暫時在連隊休息,過了幾天後,從鎮上派來了一個醫生,經初步診斷,何忠患有嚴重的癌症,急需離開連隊去省城治病,但是何忠拒絕了,李文傑這幾天一直都在照顧他,他也好言相勸,最後在大家的勸說下,何忠勉強同意了。
在何忠臨走前的晚上,何忠和李文傑一起來到連隊種植樹木的地方,何忠種下一棵樹後,對李文傑說:“任何荒漠都是死亡的象徵,只有我們努力拯救他們,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然後就和李文傑講述了這片荒無人煙的艱難和治沙連的歷史。
這一夜,徹底顛覆了李文傑的視野,他在心裡暗暗發誓,如果不把這片荒漠變為綠洲,他決不會回去,他要用一生的時間改變這個地方。
一心撲在治沙上
從那以後李文傑一心撲在荒漠上,再也沒有回過家,家人對他的選擇很是理解,這讓他堅定了治沙的心願。
就這樣過了十年,突然家中寄來一封信,寫信的是他的父親,信上表示希望他能完成治沙這個事業,因為這也是父母的心願。
他收到信十分悲痛,自己常年治沙卻沒有盡一天的孝道。
一個月過後,他又收到他妹妹的信,讀到信後,他才知道父親已經去世了,他悲痛萬分,想要回家生活。
但當他打點好行李,看著曾經栽種的樹木,他忽然有些不捨,這時他想起了何忠講過的話和父親臨終時的寄託,他才知道比起小家,這個治沙人的使命才是真正需要堅守的,於是他再也沒有動過離開的心。
就這樣他堅守了很多年,當他達到退伍年齡後,依然選擇住在那片荒無人煙的地方,默默的在那裡種樹。
背後的付出
這樣的種樹時間一直持續到很久,期間,他經歷了母親去世,妹妹結婚等,但他依然下定決心要完成治沙人的使命。
就這樣直到他到了花甲之年,這一年他九十三歲,他感覺自己已經快到大限了,而這片荒漠已經出現了蔥綠的森林,他知道他完成了使命。
於是他決定回到曾經生活的地方見見他多年未見的妹妹。
兄妹重逢
經過幾天的奔波,路程長達2300公里。最後他終於來到了他妹妹那裡,如今他妹妹也是滿頭白髮,兩人相見,嚎啕大哭。
他對妹妹說:今生最後一次來看你。妹妹也對他說:沒有關係,父母在天之靈會原諒你的。
編者注:本文是以真實事件為背景改編的故事,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提醒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