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3年,也就是永樂元年,燕王造反這一篇總算是翻過去了,南京紫禁城的血跡洗去後依然莊嚴肅穆,第一代皇太孫卻已經遠去無蹤影了。
紫禁城
大明朝的旗幟依然迎風飄揚,而帝座上的人已經從文弱的建文帝換成了彪悍的永樂皇帝朱棣。大侄子,你究竟身在何方啊? 吃的好嗎,睡得香嗎?痴兒,四叔想你啊!
這絕不是我鱷魚的眼淚或者狼外婆式的假惺惺。因為現在我也有太孫了,新興的永樂王朝已經初具三代規模。我得總結經驗教訓,為兒孫掃平道路。
哦對了,建文大侄子,你那個削藩的政策非常好,四叔決定繼續實施。不過我肯定會注意策略的。
於是,永樂改元,我最厲害的十七弟寧王朱權第一個被響應號召,“歡天喜地”的去南昌上班了。不料108年後,第四代寧王竟然也造我子孫的反,是不是對當年改封南昌特別不滿呢?
燕王起兵
永樂伊始,在如何處置我大侄子那些頑固死忠粉的問題上,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錦衣衛的重要性。效率高、手段狠、保密性強,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是一把好刀。可是誰來執刀呢?
這樣的髒活兒以後少不了,朕是萬萬不能碰的。紀綱是個會來事兒的人,不但賣力追緝前朝遺犯,也能替我看住了當朝那些不安分的抱團文官,錦衣衛在他手裡業務必將蒸蒸日上。
錦衣衛
好吧,那就新註冊一個叫“東廠”的單位吧,制服要更漂亮,人員絕對忠誠,還不能有鬍子,重要的是能直接約束紀綱和他的爪牙,符合這個條件的除了朕身邊的內官,就不作其他人想了。
有時候吸取教訓和做好預案,遠比顛覆式創新來得實惠穩妥,還沒有風險。我的帝位法理上是繼承自洪武老爹的,如此就可以抹掉建文大侄子的所有痕跡了(大侄子,別怪你四叔噢)。
但像我爹那種碾壓一切的“強行要飯式”彪悍執政作風,我肯定也是照搬不了的。殺伐震懾的同時,收攏人心,特別是收攏文官士人階層為永樂帝國服務,乃第一要務。
東廠
我創立內閣輔政制度一方面彌補了沒有中書省的缺陷,另一方面內閣就是皇帝身邊的一個智囊參謀機構,大大減輕了老闆的工作量。畢竟我沒有老爹那麼旺盛的精力,他每事必躬親,不厭其煩的日理萬機,我可受不了。
其實內閣成立後第一個受益的是我那胖乎乎的大兒子朱高熾。他也許是大明朝迄今為止最佛系的太子了。自永樂六年以後,只要我不在南京,就是老大監國。他與內閣那些官員之間臭味相投,合作默契,分工明確,如魚得水。於是我就得以騰出手來經略其他業務。
永樂大帝
我得做大事,比如修《永樂大典》,比如北征蒙古各部。看著《大明混一圖》,我爹一輩子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大元的全部遺產,可惜八次北伐都沒能達成,我得替我爹完成心願,要比他做得更好。這也有助於沖淡我造反的惡名。
當然,尋找建文大侄子下落仍然是個大事。除了錦衣衛和東廠,我最信任的得力助手兼家人鄭和小朋友正準備揚帆遠航西洋,兼具開拓外交與搜捕建文餘黨雙重使命,擔子可不輕啊。
永樂大典
還記得我的初心嗎?對,就是我不喜歡南京,所以我要遷都。永樂四年我頒佈了營建北京宮殿的敕令。永樂六年八月,我正式昭告天下,啟動遷都北平計劃,開始全面營建北京京師。
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二月,大明朝正式從南京遷都北京。有人說我那是心中有愧,無法面對長眠南京的老爹,不如北京自在。
永樂遷都
面對洶洶物議,我只能說北京有我曾經的夢想,也有今時今日的壯志雄心需要去實現。堅守國門的使命從未改變,從一個守邊的藩王轉型為一個開疆拓土的皇帝,這兩者間差的就是一座北京城。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初我爹把我放在北平衛,他就已經預知了今天的局面。
遠邁漢唐,漢夷和諧以居中國。這是老爹的初衷。永樂七年四月,我把自己的陵寢選在了北京天壽山。永樂一代要身體力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日月流轉,江河永在,我會永遠守護大明,這是我的終極信念。
永樂北征
不多說了,馬上我就要第一次出征,昔日的“暴躁阿四”很快就要變身為“鐵血皇棣”了。
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同學,還有韃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的各位同學安答們,你們準備好給朕點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