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一束碳纖維連續纏繞,形成一條拉索,可以成功解決強度、自重、腐蝕等困擾鋼索領域的世界難題,為跨海大橋的建造提供更加優質的材料解決方案;一把形似手槍的器械,裝上一枚膠囊狀“子彈”,向著人體傷口處射出,就可以對傷口進行包紮,同時隔離細菌、促進傷口癒合。10月24日下午開幕的第九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暨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江蘇賽區總決賽正在進行中,一批前沿技術呈現出來的清晰產業化應用場景成為大賽看點之一。
站上總決賽舞臺,“全連續纖維增強新一代碳纖維拉索”專案的路演人譚佃龍帶來了專案樣品進行現場展示。長期在鋼索研發領域工作,譚佃龍深知鋼索的承重超過2000兆帕、長度超過2000千米時,很多應用難題會出現在眼前,加上腐蝕問題,尤其是在跨海大橋的建設中,世界專家都在尋找新材料拉索的解決方案。目前,碳纖維拉索的應用,緊緊吸引著多方關注。
譚佃龍帶來的專案產品最大特點,是一束碳纖維連續纏繞形成,和市面上很多束碳纖維纏繞成索的產品形成鮮明對比,其產品可以避免安裝時必須加裝高強度鎖釦的需求,既方便安裝又大大提高了索纜連線的安全性。結合已經開展的產品實驗性應用,以及目標市場的廣闊前景,譚佃龍的專案團隊未來發展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做碳纖維拉索的產業化應用”。
前沿的科學研究如何走出“深閨”走進市場?在比賽現場,“醫瑞貝爾支架型敷料”專案路演人劉媛媛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回答。
每年因為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創面臨床病例數觸目驚心。傳統治療方案一種以覆蓋、隔離為主,功能比較簡單;一種是人工面板,產品種類相對較少。參賽專案“醫瑞貝爾支架型敷料”,功能介於兩者之間,既有傳統敷料覆蓋隔離的作用,也有人工面板的修復功能。專案把已經可以用於臨床治療的生物材料和先進的生物製造技術結合,將成套產品製作成一款手槍狀器械,透過發射膠囊狀的子彈敷料,包裹住人體傷口,促進傷口自行遮蔽細菌、自行修復癒合。現在,這一研發成果已經進行了相關的動物實驗,均獲得不錯的實驗結果。
劉媛媛是上海大學教授。她在醫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領域埋頭做研究20年,主攻方向是生物製造與生物3D列印技術。5年前,劉媛媛帶領團隊研發出來的專案,陸續獲得了一些偏產業化的獎項。那時,劉媛媛開始思考,科學研究除了發表論文、申請專利以外,能不能走出實驗室,真正地服務於社會,讓老百姓享受科技創新產生的紅利?解答這個問題,劉媛媛說:“一定要走創新創業這條路。”從那時起,她開始聚集創業資源,尋找創業機遇。眼下,她帶領團隊已經在無錫“安家”,專注於創面修復領域,研發和生產高階新型敷料以及相關裝置和器械。
今年,入圍“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總決賽的60個專案內容涉及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高階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專案集中體現出了水平層次更高、自立自主更強,創業思路更清晰、發展路徑更優越、商業模式更新穎等特徵。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安靜
編輯: 焦賢穎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