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雖然銷量不是全球第一,但是利潤一直是最高的,那麼究竟有多高呢?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釋出的研究報告,蘋果公司在2021年第二季度佔全球智慧手機銷量13%、銷售額卻佔到40%、利潤佔比則更進一步,從6成漲到了75%。
明明全球面臨“晶片荒”,但是蘋果卻把iPhone 13系列的新機反而降低了售價,憑藉的就是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
要知道蘋果現任CEO庫克就被稱為“供應鏈大師”。
而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一直都是按照蘋果公司的訂單來分配產能,新建工廠。
富士康的老闆郭臺銘還說過是我們離不開富士康,富士康為我們創造了不少的工作崗位,但是事實證明很快被“打臉”了。倒是蘋果CEO庫克高情商的表示,中國市場是蘋果公司的大市場,感謝中國的消費者。
不過庫克說歸說,在行動上還是為了蘋果公司的利益,上演了一出大變臉。
就像此前把富士康的8條生產線搬到印度、越南,為了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和當地市場。但是卻吃了個大虧,不僅由於供應鏈不完善,導致成本反而更高,更是由於停工導致富士康損失不小。
所以在iPhone 13系列新機發布之後,我們都聽說了富士康在國內緊急招聘20萬的新員工來滿足產能的訊息。說到底,是富士康離不開我們。
不過儘管蘋果的代工廠還是回到國內,但是富士康只是最後的組裝環節,在整個蘋果產品的供應鏈中,還有200多家供應商,他們都被稱為“果鏈”企業。
從鏡頭、螢幕、晶片、核心材料等多種技術和產品服務,都有專門的“果鏈”企業負責,其中國產“果鏈”企業就佔了其中的一半以上。
隨著蘋果公司的發展,這些企業收入也得到很大提升,不少都已經成為行業龍頭,像是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歐菲光等等。
不過蘋果卻一次性換掉了34家中國的供應商企業,其中在今年3月份蘋果就剔除了鏡頭合作商歐菲光,這也導致歐菲光市值大跌,損失了300多億。
除了市值大跌之外,歐菲光的營收和淨利潤也受到不小的影響。今年上半年歐菲光的營收下降了49%,淨利潤下跌了90%以上。
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也讓很多企業開始醒悟,要擺脫“蘋果依賴症”。
在此前一個iPhone 13手機的拆解結果中顯示,實際上主要的核心元器件都不是國產供應商提供,國產供應商對於蘋果的不可替代率並不高,想必這也是蘋果敢於一次性剔除34家供應商的原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在供應鏈方面的努力。
此前在華為P40的拆解分析中,國產元器件的成本就佔了大頭,高達62.3%。而華為P50系列新機的國產化率據說比P40系列更高,這意味著華為P50系列或許是迄今為止“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旗艦手機。
這其中自然是有華為對於國產供應商的支援,也希望更多的國產手機廠商能夠跟進。難怪不少網友都直呼:學一學華為!
說回這些所謂的“果鏈”企業,首先就是要擺脫對於蘋果業務的依賴,其次就是自我研發創新,在更多的領域發展。
就像福耀玻璃的創始人曹德旺說的,我們要重視自己的製造業發展,培養自己的高階人才和工程師,真正從靠科技創新獲得更多的客戶。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