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餘
今天是重陽節,再加上尊老愛老本就是咱們的傳統美德,所以從一早開始,手機裡全都是祝福老年人的訊息和新聞。這本來是個好事,但看著看著,又覺得怪怪的。
81歲,20年來堅持練習400米; 77歲,身著漢服逛漫展;70歲,學習架子鼓,氣勢爆棚……爺爺奶奶們的老年生活很“酷”,很快衝上了微博熱搜榜。如果今天有心翻一翻朋友圈,你還能找到很多關於“老當益壯”“寶刀不老”的文章。
但老年人的生活,真是這樣的嗎?反正,至少我目力所及,小區里老年人的日常大多還是散散步、遛遛鳥、打打牌。沒有人練400米,也沒有人打架子鼓,要是我的老父親老母親真有一天突發奇想要去練田徑,我一定會極力勸阻。老胳膊老腿,可不是人人都能這麼折騰,養生才是要緊事,對不對?
當然,我也明白,新聞裡講的那都是個例。我不是在抬槓,而是對這一現象有些擔憂。如今,經營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的,大多數是精通新媒體技術的年輕人。他們更喜歡“漫展”“架子鼓”,看到有相同愛好的老年人,自然是大力推崇,想表達的潛臺詞也很明顯——你看,老年人也完全可以活得像個年輕人。
這種心態由來已久。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很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老年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許許多多帶著老年人面具的“年輕人”。他們或是積極學習最時髦的網路語言,或是狂熱地追捧新一代的偶像明星,或是完成了年輕人也完成不了的壯舉。
今天就有條挺熱的新聞: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宋奶奶,雖然已經68歲了,但對新鮮事物的瞭解“不輸年輕人”,不僅學會了拍照買藥,還自學PS把教程做成海報貼在小區公告欄,方便其他老年人。
不出意外的,這位宋奶奶又得到了網友們齊刷刷的點贊和表揚。年紀大了,還善於學習新生事物,宋奶奶確實很棒。但這清一色的鼓勵背後,又透露出某種“話語強權”——只有活得像個年輕人,才能跟上時代,融入我們的生活。
說到底,這就是年輕人硬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給老年人。能順應潮流的老年人就能活躍在輿論場,不能的,當然就慢慢淡出,被“淘汰”了。這樣的“優勝劣汰”未免有些殘酷,要求老年人都來向年輕人獻殷勤,更是沒有必要。
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在陽臺上曬曬太陽,和老姐妹嘮嘮嗑,接孫子孫女放學……真實的老年人生活,在年輕人眼中是很“無聊”的。但是,都不能正視真實的生活,我們又如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尊老愛老?
老年人非得照著年輕人活,也打破了網際網路時代“價值多元”的神話。你要是在社交媒體上講點大道理,那就是“爹味”;要是熱衷於曬自家小孩的照片,那就是“媽味”;要是不幸惹到了某位偶像的粉絲,那就是……總之,大家都得嚴格參照統一標準,誰要是逾矩,自然會“out”。
於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女明星也要費力保持妝容精緻,生怕被別人說一句“狀態不好”;身材發福、頭髮變少的老男人就莫名其妙成了“油膩”。反正不像年輕人那樣活,就是不行。
可是,中年人有中年人的表達方式,老年人也該有老年人的活法。大家的年紀不一樣,本就不該活得“千篇一律”。在這個重陽節,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引導老年人該如何生活,而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方式,把日子過得更快樂、舒心。
就好像那位宋奶奶,幹嘛非得去學PS呢?我都不怎麼會用呢。奶奶要看病,就多給老年人群體一點幫助,讓他們更方便地買藥,這不才是正事兒嗎?
我爸到現在都不太會用打車軟體,一直抱怨在街上打車越來越難了。我們該做的應該是多考慮考慮他們的需求,而不是整天要求他們去學習、去摸索、去跟上時代。社會對老年人多一些友好和體貼,那才是真正的敬老愛老。
責任編輯:陳才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