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臥推來說,胸部指的是胸廓前側以及與之連線的肌肉。主要的胸部肌肉——胸大肌,或者說是胸肌——在肱骨上部三分之一處有一段較長的連線點。它們包裹著胸腔,從胸骨末端一段較長的線起始,向上到達鎖骨,沿鎖骨向肩關節遠端延伸三分之二的長度,肌纖維則以一個較大的角度成扇形展開。
三角肌前束和剩餘的三角肌部分連線在三角肌粗隆上。三角肌粗隆位於肱骨側面,大約在骨幹的中點處。三角肌在肩部呈扇形展開,並在前側連線到鎖骨遠端的三分之一處, 在後側連線到肩胛岡。這種大角度範圍的起始線讓胸大肌和三角肌能夠在一定的角度範圍內向肱骨施力,從而使臥推過程中的肘部姿勢存在一個有效範圍。
理解胸大肌和三角肌前束在肱骨上的連線點之間的關係和這些連線點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從水平方向看(胸部垂直於脊柱的一個橫截面),胸大肌和三角肌連線點的角度會隨著胸部姿勢的不同而改變。參考圖1。
更大的胸部——無論是源自訓練還是基因——提高了臥推效率。胸大肌和三角肌上部纖維與肱骨連線處的角度變大增加了牽引骨骼的效率。槓桿的特點解釋了增加體重獲得的優勢之一,而這也是“槓桿作用”這個術語的本意。槓桿作用體現在所有的槓鈴訓練專案中。
胸部頂端——臥推凳上的胸廓最高點——越高,胸大肌和三角肌連線在肱骨上的角度就越大。角度越大,效果就越好,因為在肱骨上以更大角度產生的收縮力提高了力學效率。在一個槓桿系統中,力與槓桿體越接近垂直,整個系統的效率就越高。所以,胸部位置相對於手臂的位置越高,胸大肌和三角肌就能越好地在手臂上施加拉力。這個效應也是挺胸姿勢提高力學效率——我們之前討論的槓鈴杆-肩膀關係——之外的收穫。簡言之,當你臥推的時候,你要保持胸部高高地挺起。
如果不解釋臥推過程中背闊肌的功能的話,那麼對臥推的討論就是不完整的。很多臥推方法中都提到了背闊肌的功能,但探究一下它們的實際功能對評估其在這個動作中的貢獻是非常有必要的。背闊肌在下背部的起點很寬,從T7向下橫跨胸腰筋膜到髂骨,覆蓋了整個下背部區域。這段較寬的起點形成了一大塊平坦的肌腹,它透過一條扁平的粗大肌腱插入了肱骨內側的前方,並與腋窩下的胸肌肌腱的插入點平行。所以,背闊肌的作用與胸肌的作用相反——背闊肌把肱骨向後拉,而胸肌則把肱骨向前拉。這就是引體向上訓練背闊肌,而臥推訓練胸肌的原因。
如果背闊肌的作用是這樣的話,那麼在臥推過程中背闊肌會起什麼作用呢?它們不能讓槓鈴杆向前(上)移動,因為它們收縮時會把槓鈴杆向後(下)拉。還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當肱三頭肌向底部移動時,一塊碩大的背闊肌為肱三頭肌提供了一個反彈表面。但更有邏輯的說法是這樣的——收縮的背闊肌進一步加強了挺胸的姿勢,因為收縮的背闊肌能把下背部拉向肩膀。如果允許背闊肌這麼做的話,那麼它也能得到其他在臥推過程中幫助挺起胸部的肌肉的幫助。背闊肌在臥推中做出了貢獻,但並不是透過讓槓鈴杆上升的方式做到的,因為它們做不到這一點。它們只是幫助保持胸部挺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如圖2所示。
背闊肌不能讓槓鈴杆上升,但它們能鞏固對力學效率來說非常重要的挺胸姿勢。
一個與胸部有關的常見問題是:在每次動作到達底部時,舉重者沒有讓槓鈴杆觸胸。有時這只是一個意外,你想要觸胸但沒有碰到。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你在下一次完成練習時可以有意識地讓槓鈴杆觸胸,而且這種失誤只會偶爾出現在你剛開始練習臥推的時候。但不要以故意沒有做全動作的方式玩槓鈴的重量遊戲。畢竟,與一段較長的距離相比,在一段較短距離中移動負重更簡單。當你縮短運動路徑的時候,你只是以槓鈴杆的完整移動距離為代價舉起了更大的重量。功等於作用在槓鈴上的重力乘以槓鈴的位移。如果,經過三個月的訓練,槓鈴杆上的重量加倍了,而槓鈴杆的移動距離只有第一個訓練日中對應距離的一半,那麼你做的功就是保持不變的,這樣的話你就在訓練部分動作幅度的臥推上浪費了三個月時間。
有時,舉重者會有意地做部分臥推。有一個流派聲稱,當肱骨與前臂成90°角時,胸肌就停止了為這個動作提供力量,因此使用沒有達到全幅度的臥推是正當的。( 同樣的“分析”也適用於高於大腿水平位的深蹲,因為他們認為股骨在與脛骨成90°角時,股四頭肌就停止了發力。)這樣做的問題在於:全動作幅度的多關節訓練專案不應該把任何一塊肌肉單獨分離出來做假設。我們之所以鍛鍊身體肌肉,恰恰是因為任何一塊肌肉都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要透過相應的動作鍛鍊很多肌肉。當一些肌肉停止運作的時候,其他肌肉開始運作,並且肌肉在練習中的作用也會改變。這是因為我們在進行力量訓練,在透過一個大範圍的、普適的運動模式增強我們的力量。我們不是在訓練一塊最“偏愛”的肌肉。我們不會關注哪個是我們最偏愛的肌肉,因為我們沒有最偏愛的肌肉。
所以,我們對全動作幅度的使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以下兩個非常充分的理由。首先,使你能夠量化自己做的功:如果你保持一項訓練的動作幅度不變,那麼你就保持了做功公式中的距離變數恆定。然後,如果你能增加施加在負重上的力量的話(如果你能夠舉起更大重量),你就知道自己在給定重複次數中所做的功增加了。你知道自己移動的重量所經過的距離是相同的,如果你所能舉起的重量變大了的話,那你就是變強壯了。
這樣的話,你就能夠在舉重者之間,或者在一段時間內比較自己的訓練表現。如果你每次臥推都能讓槓鈴杆觸胸的話,你就能夠評估自己是否進步了或者還有哪些不足。這個準則適用於任何一項已經規定了動作幅度的訓練專案。
第二,全動作幅度的練習保證力量可以在關節能夠達到的每個位置發展出來。力量的發展是非常特定的:肌肉只在它們應該強勢發力的姿勢中、只在它們被訓練的發力方式中變強。圍繞某個關節所做的運動通常需要幾塊肌肉協同運作,而且隨著動作的繼續,肌肉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改變。比如,你在腿部伸展機上以30°的動作幅度訓練時,股四頭肌會透過增強其在該動作幅度下發揮作用的能力以適應這種訓練。這些肌肉不會在這個幅度之外的任何姿勢中變得很強壯。如果深蹲的幅度很小的話,深蹲中涉及的所有其他肌肉都沒有機會變強,因為只有股四頭肌在運作,其他的肌肉沒有得到充分地動員。
如果我們要幫助一位運動員訓練腿部,完成一項需要在多種姿勢中動員腿部肌肉的運動的話,那麼他就必須在全動作幅度中以一種加強全動作幅度力量的方式訓練腿部。任何一個會運動到的關節都會受益於整體功能的提高。所以,所有移動關節的肌肉都應該被鍛鍊到,並在足夠高效和安全的情況下使用一個能夠動員儘可能多的肌肉參與的動作。
臥推就像深蹲一樣,受益於一定程度的底部反彈,對牽張反射的使用是骨骼肌的特點(圖3)。你需要練習並把握良好的時機讓底部的動作足夠緊繃,這樣你在每次練習時都能獲得正確的反彈,但我們無須讓槓鈴杆像蹦床上的物體那樣真正從你的胸骨和胸廓上彈起。競賽臥推(至少是理論上)因為技術規則的要求並沒有反彈的過程,規則明確規定槓鈴杆在從胸部重新啟動之前必須在底部停止運動。與停頓式臥推相比,觸胸離開式臥推能夠讓你舉起更大的重量。這裡必須說明的是:與嚴格的觸胸離開式臥推相比,借力式臥推——胸部挺起,藉助胸大肌的強力反彈和髖部挺起——能讓舉重者舉起更大的重量。為什麼觸胸離開式臥推是允許的,但是帶有彈起和髖部挺起的臥推就不行呢?正如之前所述,我們的目的不總是舉起更大的重量。觸胸離開式臥推比停頓式臥推學起來更容易,因為牽張反射是一種如此自然的活動,但即使對競技型的力量舉運動員來說,停頓時在底部保持肌肉緊繃也是很難掌控的。那種彈起、挺胸、抬髖、臀部懸在空中的臥推版本藉助胸廓的彈力和髖部伸展的力量幫助驅動槓鈴杆向上,並把本該由目標肌肉完成的做功搶走了。所以嚴格的觸胸離開式臥推是一種良好的折中方案,讓你能夠舉起更大的重量,並仍然能夠為推舉肌群提供大量訓練。
一些生理學和力學現象產生了反彈,反彈又增強了肌肉的收縮。首先,肌肉的彈性特質使它能夠表現得像彈簧一樣——拉伸的距離越長 (直到某個特定點),獲得的反彈力就越強。第二,肌肉中存在一個能夠產生最大收縮力的最佳肌節長度,這個最佳長度與輕度的拉伸有關。最後,由肌梭(梭內肌纖維)傳導的牽張反射是由肌肉的拉伸啟用的,並能夠產生更有力的肌肉收縮。
你應該能夠識別出過度反彈並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糾正這個錯誤。對臥推和深蹲來說,當槓鈴杆移動得足夠快且能夠有效引發牽張反射,並因此產生了有效的向上驅動力的時候,最佳的槓鈴移動速度就產生了。當你在槓鈴杆下降的過程中感到疲勞的時候,槓鈴杆的移動速度就過慢了,就像你故意用很慢的速度舉起一次大重量時的感覺一樣。當槓鈴杆的移動速度太快時,實際上在槓鈴下降時就增加了負重的動量,因此你必須同時對抗槓鈴的重量和過高速度的效應來減速——槓鈴杆上的有效負載比實際重量要大。
當槓鈴杆猛撞你的胸部而且撞擊產生的力足以改變你的姿勢,而且直到槓鈴杆回到胸部上方几英寸處才明顯減速的時候,就說明反彈過度了。因為你透過增加槓鈴杆的下降速度,嘗試增強力學反彈的效果,這樣過度反彈就產生了,所以槓鈴杆最初的上升速度更多地源於物理反彈而不是你主動驅動槓鈴杆離開胸部的過程。這意味著你不得不放鬆身體以提高槓鈴杆下降的速度。如果問題足夠嚴重的話,你的背闊肌和三角肌會喪失緊繃度,進而肘部會挪動位置,導致槓鈴杆的路徑會在反彈之後改變。這一團糟源自下放槓鈴杆的過程中肌肉緊繃度的缺乏,有幾種方式可以糾正這個問題。
一種在槓鈴杆觸胸後保持肌肉緊繃的方式就是隻讓槓鈴杆略微觸胸。如果你只是讓槓鈴杆略微觸胸的話,槓鈴杆就不會彈起。如果槓鈴杆不會在胸廓上反彈的話,你也就不能作弊。想象著只是讓槓鈴杆碰到你的衣服,而不是你的胸部。或者你可以想象自己的胸部有一片玻璃,你必須讓槓鈴杆碰到它但不能打碎它。
想象讓槓鈴杆輕觸胸部通常是有效的,但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解決反彈問題的最佳方式是治根:學習在動作過程中保持肌肉緊繃,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技能也能夠應用到其他舉重專案中。這是一種將舉重概念化的方式,使舉重者能夠建立起肌肉的緊繃度,並能在離心(反向)階段儲存彈性勢能將其用於向心的向上驅動。就像深蹲一樣,臥推包含了兩部分動作:下放槓鈴和舉起槓鈴。
不要想著下放槓鈴,只是想著驅動槓鈴向上。當你把槓鈴杆下放至胸部時,你應該想著用力向上推起槓鈴,而不是下放一隻專注於向上驅動槓鈴。為了給向上驅動槓鈴做好準備,在槓鈴杆靠近胸部的時候,你要降低槓鈴下放的速度,使身體更加緊繃,這樣就可以提高反彈效率並使胸廓上的物理反彈最小化。如果你在槓鈴下降時就想著要驅動槓鈴向上,那麼你就能夠專注於即將要做的這件事情,這樣就能夠在動作的最佳點開始這個過程。下放槓鈴非常簡單,如果你不想著向下而想著驅動槓鈴向上,你就能夠在放低槓鈴的過程中減緩下放的速度,從而主動驅動槓鈴向上運動。這種做法對任何包含初始離心階段的動作都適用。
我是狐心小王爺,律動康健app的簽約作者,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收藏,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如需轉載,請告知本人,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