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道: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排中間。”
說起利字,就想到“錢”字。
作為普通人,天天要面對著柴米油鹽醬醋茶,要支撐生活,與人交往,談錢說利,是很正常的事情,實在也沒必要談錢羞澀。
威克林說過:人生是海,金錢是船伕。如無船伕,度世維艱。
所以,人到中年,大方談錢。
01 談錢見真情
網路上流行這麼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朋友?
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最粗暴的標準,就是能開誠佈公地談錢。一個永遠不跟你講錢的人,也不配跟你交心。
英子剛創業時,為了節省開支,就沒有請會計,想到朋友靜是一名註冊會計師,她心裡就踏實,可以找靜幫忙。
到了財務申報時,她打電話跟靜一說,靜立馬就答應了,並笑道:“別擔心,有我呢。一次500,友情價。”
英子一愣,但馬上釋然了。這樣子,下次自己也敢理直氣壯地開口,不用怕欠靜人情,對公司長期的運營也更好。
五年了,英子的財務一直是靜在幫忙做,因為經常走動,見面時嘻嘻哈哈,幽默互懟,兩人的感情比以前更親密了。
其實,經歷多了,我們就會明白:
成年人的世界,談錢,並不傷感情。在涉及錢財時,我們不必刻意避開,因為,那些談錢並實現雙贏的人,感情往往愈加深厚。
不僅朋友,家人談錢也大抵如此。
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老伴早逝,後來他癱瘓在床,結果5個子女,個個想方設法推託,吵吵嚷嚷,誰也不肯抽空去陪伴老人。
後來怎麼解決呢?兩個字——談錢。
五個人按照份額出錢,從專業的護理公司裡請了高階護工。老人的生活恢復了整潔有序,大家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週末的時候,孩子們一起探望老人,聊聊家常,其樂融融。
想起電影《寄生蟲》裡的一句話:
“錢就是熨斗,把一切熨平了。它能熨平人們之間的隔閡,也能熨平世間所有的感情。”
所以,許多時候,只談感情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換個角度,如果談錢,把一切量化,反而能夠四兩拔千斤,讓事情得以圓滿解決。
02 大方談錢的人,值得深交
主動談錢的人,其實是先小人後君子。
清代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
晁夫人要和小魏講工錢,老吳婆子反對:“不必了!誰不知道您晁夫人是個女菩薩。”
晁夫人回答道:“凡事先小人後君子好,先君子後小人就不好了。還是說個明白,簽了文書,該多少就多少。至於我賞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們可以看到,主動談錢的人,才是一個真正靠譜的人,與人打交道,先定好協議和規矩,再保持一段合作關係,維繫好一段感情,這樣後面就不會因為利益糾紛爆發矛盾。
我們周圍時常出現這樣的故事。
A君好心把錢借給朋友B,基於情感礙於面子,連個借條也沒有,B也裝傻充愣,不主動談還錢的具體事宜。結果,B借錢不還,老是欠著。時間一長,A除了等毫無他法;若A催得急,B就玩失蹤,到最後,兩人反目成仇。A是丟了錢也丟了朋友,還多了一肚子的煩惱。
作家方瑩在《焦慮的中產》中說:“十年前,朋友之間談錢傷感情,十年後,朋友之間不談錢傷感情。”
老話說“親兄弟明算賬”。涉及利益的錢,還是坐下來慢慢談清楚比較好,不要閉口不說。否則,往往會把事情弄砸。
曾經有一位企業老闆與作家謝可慧談到:
“我喜歡主動談錢,也喜歡與主動談錢的人做朋友。主動談錢不是大方,恰恰是彼此的分寸感,金錢和友情分得越清楚,越能長久下去。”
人際交往的本質就是在感情基礎上的利益交換。把金錢和友情分開,不愧為明智之舉。
所以,主動談錢的人,都是深諳人性的人,他們更加遵守社會的遊戲規則,也更成熟,更靠譜。這種人,值得深交。
03 寫在最後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我們活在世上,吃喝拉撒,都要談錢。
但莎士比亞也告訴了我們:“錢是一根偉大的魔棒。”任何關係,在它的揮舞下都能現出原形。
談錢,最見人品,能夠看透人心;
談錢,不傷感情,因為它不狹隘。
主動談錢的人,完美詮釋了理性和感性,值得深交。
作者簡介:陳萍,筆名:若萍,喜歡文學,喜歡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