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明娜
二胎寶媽在逛蛋糕店時,發現有“蛋糕邊”出售,口感並無差別,但是價格卻是極便宜的,且孩子並不喜歡吃奶油,可謂孩子高興,又省了錢,一箭雙鵰。於是這位媽媽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邊角料”,跟大家分享省錢購物經驗,沒想到卻遭到了網暴,“沒錢還生二胎”、“貧窮父母養出自卑的孩子”等,極盡尖酸刻薄。(澎湃新聞)
按照上述說法,買“蛋糕邊角料”,就是貧窮。生二胎就得有錢,父母貧窮孩子就自卑,有的甚至開始同情孩子,“遇到這樣的媽,孩子夠可憐的”。這是什麼邏輯?未免也太偏激,以偏概全了吧。在這些人的眼裡,“邊角料”是丟臉的“廢物”,咽不下去的辛酸,言語中的一字一句,都像一把刀,狠狠的扎進了媽媽的心中,很可能在孩子幼小心靈中埋下了“自卑”的隱患。
貧窮的生長環境,或許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但造成自卑的原因也是多元的。況且勤儉持家並非是貧窮,買“蛋糕邊角料”也無法推斷出貧窮。但旁邊人的惡語相向、“好心提醒”反而會助長自卑心理的產生。因年齡尚小、認知不足,沒有發展出自尊,難以對自我進行客觀、系統評價,周圍人的評價和反映就顯得尤其重要,也會非常重視,很可能一句話一個表情,就重新整理了孩子的認知。
其實,家庭貧窮,孩子易產生自卑心理。指的是,父母在貧窮生活環境中滋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匱乏感的傳遞,家長精神思維上的貧窮。在生活中,無休止的灌輸家裡貧窮、自我貶低,一步步的將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而這位母親分享的初衷,只是買到實惠事物的喜悅。並未看到滿腹牢騷、低人一等,如果真有這種想法,那麼社交平臺的畫風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色了。
是否形成自卑心理,與自身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同樣的條件,也可能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楊冪曾說過,“極度的坦誠,就是無堅不摧”。案板女孩恩雅,在父母的滷味店中的案板下學習,在眾人覺得委屈時,女孩卻覺得很好,還可以陪伴媽媽。這就是接納的力量,接納自己、接納環境,自信坦然,勇敢生活,免於落入自卑的窠臼。
物質的充裕或許會享受很多的資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但精神思維的富足也是物質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買蛋糕邊不一定就是貧窮,貧窮也未必會導致自卑,所以自卑的帽子還是不要亂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