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蔚斐
圖|Pexels
來源|成長的可能
受訪者介紹:楊傑,獨立的親子諮詢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12年間專注於親子困難家庭的一對一諮詢,從父母成長入手,幫助父母讀懂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效調整孩子的行為,使近200個家庭重獲親子溫暖。積累的實踐案例資料超過3000萬字,運營微信公眾號“楊傑的媽媽圈”。著有《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精準回應》。
“孩子每一天都淹沒在作業和興趣班裡,我們做家長的看著既心疼孩子壓力大,又不敢放鬆。有時候孩子在家學習不夠自覺,我們一著急,和孩子的關係就僵了。”在楊傑接到的日常諮詢中,這樣的困惑並不少見。
“雙減”後,孩子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時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礎。楊傑認為,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自驅力,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1
什麼是自驅力?
好的感覺產生動力,壞的感覺產生阻力
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自驅力,其實是過程和結果兼得的一件事。為什麼培養孩子的自驅力很重要呢?
“自驅力可以分為兩部分,自驅力的底層是感覺,好的感覺產生動力,壞的感覺產生阻力。所有不愛學習、不想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想到學習他就有不好的感覺,孩子不情願靠近這件事。但是孩子在玩遊戲時就是期待、熱情的,這是因為孩子對遊戲有好的感覺。我把這兩部分歸納為基礎感覺和對事的感覺。”楊傑說。
基礎感覺需要家長多觀察孩子,是不是開心?狀態好不好?做事有沒有激情?這是孩子的基礎狀態。如果基礎狀態好,孩子做什麼事都帶勁。無論是做家務還是學習,他都能做得很好。如果孩子是基礎感覺好,就能“幹一行愛一行”,無論他做什麼事,都能從中挖掘出興趣來。
另一種是對事的感覺,即孩子的興趣愛好,他可能會對某一方面特別感興趣,比如有的孩子不愛看書,但特別愛畫畫。一看到顏料、畫紙就有好的感覺。如果孩子是對事的感覺好,這樣的孩子能“愛一行幹一行”,喜歡畫畫就能把畫畫做好,相反,讓他寫文章可能就不太行了。
自驅力是否可以後天培養呢?楊傑解釋到:對事的感覺有一部分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比如孩子對色彩敏感、在某方面有天賦。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苗頭,家長有意識地培養、放大,給予正向反饋,其實興趣也是可以後天培養出來的。
而基礎感覺更依賴於親子互動,這也是親子互動和內在動力的最根本連線。
楊傑以自己和侄女的互動為例:“我侄女特別喜歡跟我玩,這是因為我很注重給孩子的回應,她跟我說什麼我都認認真真聽她講,她心裡會有一種感覺:‘終於有一個大人全心全意地理我了。’學校的事情、她的玩具、她的想法,都願意跟我說,我也會認真回應她。因此,我和她的關係,和其他親人和她的關係質量其實是不一樣的。
這個結果導致,同樣是寫作業這件事,她媽媽讓她去寫作業,她就不情願,我讓她去寫作業的話,她就寫得很快。寫作業很考驗孩子內在動力和執行力,在孩子身上能看到,親子關係不同,內在動力完全不同。”
#2
親子關係也會影響學習?
家長的理解、回應、幫助很重要
親子關係是很多家長特別忽略的地方,有時候家長找不到孩子成績下降的癥結所在,其實是親子關係影響了學習。家長對孩子的回應是很關鍵的。
有時候孩子有一點問題,家長就批評,久而久之,親子關係急轉直下。
楊傑曾經接受過一位媽媽的諮詢,這位媽媽自己是老師,她的孩子本來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性格有些寡淡、木然,看上去對很多事都滿不在乎。這位媽媽見慣了自己班級裡優秀的孩子,就特別不滿自己孩子的性格,總是批評孩子。導致孩子一整天都不跟她說話。其實這個孩子學習的底子不算太差,但是狀態不好,自然影響了學習。發展下去,孩子就不想跟你打交道了,你後面說什麼他都不聽了。因此,修復親子關係很重要。
很多家長營造不了高質量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處於一種大體相安無事的狀態。有家長說:“我家孩子不寫作業時和我關係可好了!”但其實,寫作業才是試金石,這件事對孩子的耐力、注意力、意志品質要求都很高。如果在這樣精細的事情上,家長和孩子都能和諧達成目標的話,才算是親子關係良好。
有些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耐心、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非常普遍的問題。如果有些家庭親子關係已經產生了一些裂縫,該怎麼辦呢?
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對於跟孩子相處的真實情況不瞭解,過於理想化。“孩子就是一個狀況百出的存在。”楊傑說。
家長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也不高,我說你做,不行嗎?家長把這事想的特別簡單。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比如家長跟孩子說:“你去寫作業去。”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孩子的反應是五花八門的。大部分孩子是不願意直接去寫作業的,家長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就會有挫敗感,認為孩子怎麼能不聽話呢?
“我經常和孩子打交道,就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當我對孩子說完:‘你去寫作業去。’我對這件事會有一個合理的預判。我會根據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學習的熱情熱情、當下的場景(孩子是否正在看電視、和朋友玩耍),估算一下我有多少機率能說動他立即去寫作業。
如果孩子心心念念想玩的時候,讓他去寫作業,成功率是很低的。家長對此沒有心理準備,總覺得‘我一說你就應該去寫作業。’因此覺得孩子不聽話。除此之外,家長沒有準備後續的應對方案,遇到孩子不聽從,只能重複催促,成了嘮叨孩子。不好用的辦法再重複多遍,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這就說明,家長對小孩的狀況、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表現有過高的期望。”楊傑分析到。
另外一點是,家長總是看到孩子的外在行為,沒有看到孩子的感受、動機和困難。還是以寫作業為例,當家長要求孩子去寫作業,孩子勉強去寫來,但是過了一會兒發現他在發呆。家長瞬間就生氣了:“你答應我好好寫作業的,怎麼又走神了?”家長痛恨走神的外在表現,卻沒有關注孩子為什麼不寫作業。但其實孩子在答應一件事的時候是很真誠的,只是過程中遇到了困難。
“如果家長可以換位思考,還原過程,很有可能過程中他已經掙扎過好幾次了,題目太難了,孩子硬著頭皮寫了一會兒就有逃避的想法。雖然最後他沒寫作業,但是在過程中他可能一次一次堅持過,如果我們能看到內在的過程,可能就沒有那麼生氣了。”
沒有孩子是天生就想當個“壞孩子”,很多時候是他遇到困難了。大人多將心比心,看到孩子的困難、理解孩子的狀況百出,看到他走神,如果可以主動想:我有沒有什麼辦法幫助他?換一個角度,對於孩子走神這件事可能就不是那麼憤怒了。
家長能轉變“怎麼看”的角度,自然而然就能過渡到“怎麼辦”,家長會主動想著要教會他,不再是想著指責他。
這時候,家長的角色轉變了,變成了支援、幫助他的角色,服務於他。多給孩子鼓勵和正向反饋。
#3
家庭教育的六大思考
“雙減”後,家庭教育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停留在輔導、監督孩子做功課的層面,家庭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因此,家長也需要思考,家庭教育到底能做些什麼?
楊傑提出了六點建議:
一、要對孩子的未來有深入思考,重新規劃
一方面要看到孩子的長期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期目標。以往,家長都在內卷,拼命進行同質化培養,樂器、體育、美術、書法,這些未必是自己家孩子的優勢。
“雙減”後,需要家長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優勢是什麼?短期目標是什麼?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方面的發展,家長希望孩子能做到什麼程度,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這裡存在的誤區是:家長的目標很容易是動態的,水漲船高,孩子做得好一點,家長又隨之提高目標。建議家長先把這件事情想清楚。
二、修復親子關係
如果孩子的課業負擔很重,有很多課外班,大部分家長在回應孩子時就容易急躁,天天在後面追著孩子:趕緊寫作業、趕緊去上課,導致孩子疲憊、家長焦灼。現在有了空餘時間,修復親子關係這件事就可以擺上日程,多跟孩子有一些學習之外的相處、親子互動,認認真真地回應孩子。
三、嘗試放手
不要像以前那樣什麼都幫孩子安排好,或一直追著孩子催做作業,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剛開始對孩子放手時有輕微失控的階段,可能讓孩子自己寫作業,他寫著寫著就自己去玩了。以前作業多的時候沒有機會放手,現在剛好利用這個時間慢慢學會放手,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他會慢慢找到自控能力。
四、帶孩子去感受、見識,跟人打交道
楊傑觀察到,現在居住在城市的孩子特別缺乏現實感,住在樓房裡的孩子,與鄰居間的互動幾乎為零,能做的事情就是關上門在家玩遊戲、看書、看電視、玩玩具,接觸更多的都是虛擬的,跟真實的生活是有距離的。
和70後、80後們的家長比起來,95後、00後、10後的家長無論是受教育程度、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度和投入度上都要遠超以往,日常生活中也更溫和,但是這一代孩子的抑鬱症卻反而高發。這是因為,孩子缺少跟大自然的接觸、跟不同人的接觸,缺乏小夥伴長期一起玩耍。
五、在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執行力上給予指導
我們經常把很多孩子學習方法和能力的缺失粗暴劃分為態度問題,認為孩子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其實有些孩子是不知道該怎麼學習。這一點對家長的要求也比較高,家長自己要有學習方法,還要知道孩子的欠缺,要有點撥能力。
六、適當留白,讓孩子自己安排
當代青少年抑鬱症高發,或上了大學後發現自己得了“空心病”,孩子總是陷入空虛無聊的狀態,其實是因為這一代孩子被家長管的太緊了,上一代孩子的自由度很高,父母去上班了,孩子就滿院子跑著玩。還是要適當放手,給孩子留一點自由的時間。
#4
一個自驅力覺醒的孩子潛力有多大?
自驅力對一個孩子的改變有多重要呢?楊傑分享了自己表弟的案例。
表弟讀初中時成績非常不好,學校為了升學率,沒有讓他參加中考。這段經歷讓表弟開始醒悟,有了想要好好學習的想法。表弟告訴楊傑這一想法後,楊傑非常支援。當然,親戚中也不乏反對者。表弟的親舅舅認為:“你初中成績這麼差,到了高中是肯定沒希望的。”
楊傑表弟的決心很大,他去了職業高中學習。“當一個孩子決心很大,但兩三個回合都看不到成效的話,他很有可能就放棄了。”楊傑說,“由於我和表弟關係很好,他願意跟我分享這些事,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我充當了鼓勵和支援的角色,像半個家長。”
表弟讀高一時,成績基礎特別差,他特別著急。楊傑告訴表弟:“我來描述一下你的學習曲線,以你的基礎來說,無論你今年多努力,你高一的時候一定是在班裡的下游待著。你第一年是追不上名次的,你一定要接受這一點。第一年你要做的是查缺補漏,把初中的知識點補起來。你的心態一定不能著急,我預測你高二的時候能追到中等,你大放異彩的時候是高三。你可能會上演一個逆襲的故事,但你的心態不能著急。”這些話給了表弟很大力量,在高一一次次的失敗中,他都認為,這是正常的。
在表弟的高中階段,楊傑一直和他保持通訊,給予鼓勵,並幫助他探索很多學習方法,表弟也會反饋哪些學習方法對他有效。
表弟什麼話都願意跟楊傑說,因為楊傑總是鼓勵他,看到他的閃光點。高中的男孩子一定有很多淘氣的時刻,但楊傑會比較剋制,不去批評他。“可能批評一次,他下次就不想再跟我分享了。”楊傑說。
在楊傑的鼓勵和理解下,表弟一直保持著鬥志,到了高三,成為他們班的學霸。在高考中也取得了好成績,高考考了他們專業的全自治區第八名。畢業後,表弟也遇到了好的機遇,進入能源行業,在央企工作,參與到了當時高精尖的一個專案中去。不僅是高中學習,這份幹勁一直保留到表弟的工作、生活中,表弟最後成為這個專案組發展最好的兩個人之一。
表弟工作時也會記錄筆記,每一天都主動加班把當天不懂的知識弄懂,所以他在技術上很強。“在技術上,他能鑽研;在管理上,他一直能當班長,其實表弟是一個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很均衡的人。”楊傑很早就發現了表弟的這一閃光點,她告訴表弟要發揮好這兩個長處。
如今,表弟去了更有發展前途的公司,成為公司裡最年輕的高管。
楊傑一路看著表弟成長,“他的自驅力覺醒後,你發現你根本攔不住他。工作上從來不是領導要求他做什麼,他就是對自己有要求,一定要弄明白。我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內在動力在高中階段培養出來之後,就是一輩子受益的事。他走到哪裡都特別有鬥志,在一個非常好的行業,對自己又有高要求,管理和技術能力平衡,他會有很好的未來。”
楊傑認為,現在的家長培養孩子,無論是做什麼職業,最好的狀態就是像表弟一樣,未來能在工作中享受過程,也很有成就。這都是自驅力可以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