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作者大大長期更新文章,願閱讀可以點亮每個人的生活。
★點選閱讀全文,獲取作者更多文章。
分享《吹牛大王歷險記》,這本書被譽為18世紀兒童文學的瑰寶,充滿歡樂的德國百年童話,是外國文學經典,也是我國教育部推薦的必讀書目。
與其他經典不一樣的是,本書是由兩位作家共同完成。第一位魯道爾夫·埃裡希·拉斯伯,1737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的貴族家庭。他學識淵博,智慧過人,對於礦物、地質、火山和語言學等均有研究。拉斯伯以翻譯成就聞名世界,1788年大不列顛五百名優秀作家榜稱他為享有極高榮譽的卓越語文學家。
另一位作家戈特弗裡特·奧古斯特·畢爾格,則比拉斯伯小十歲,他是德國狂飆突進時期的著名詩人。曾在格丁根大學任教,在風格上繼承了民間詩劇的傳統。
《吹牛大王歷險記》,由拉斯伯和畢爾格兩位作家,根據於十八世紀德國男爵明希豪森,他所講述的荒誕離奇的故事,改編成的幻想童話集。但不同的是,明希豪森男爵的確有其人,他是十八世紀德國漢諾威地區的莊園主,出生於名門望族,明希豪森又是一個軍人,在俄國服過兵役,參加過土耳其戰爭,喜歡打獵,擅長言談,生性幽默,慷慨大方。
明希豪森退伍之後回到了德國,編出許多異想天開的冒險故事。把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很快被公認為傑出的故事家,後來又經過拉斯伯和畢爾格兩位文學家的精心改編,才有了這樣一個全新的明希豪森故事。
明希豪森既愛說大話,同時又正直善良,勇敢機智。既是無所畏懼的冒險家,又是具有可貴品質的騎士。文學大師高爾基稱它是受到人們口頭創作影響的最偉大的書本文學作品。
很多大朋友可能會因為《吹牛大王歷險記》這個名字而覺得荒誕不經,認為小朋友可能會養成說謊吹牛的壞習慣。但其實這是翻譯上的誤區,在德國,更多人將這本書稱為《明希豪森男爵歷險記》。而最初的中文譯本可能是為了吸引眼球,將本書譯為《吹牛大王歷險記》。後面的版本也都延用了這樣的譯名,但本書絕不是教孩子們如何說大話,如何說謊。
事實上兩位作者,均是模仿著明希豪森男爵的語氣,用一種戲謔輕鬆的方式,講述一個又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故事。全書存在著多個短小單純且節奏明快的口語故事。既可以獨立成篇,又有前後聯絡。
法國著名的啟蒙家、思想家狄德羅,曾經說想象這是一種特質。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能稱其為人。
對於兒童來說,培養想象力是尤為重要的一環,《吹牛大王歷險記》的故事,就是最早將想象力玩到極致,玩到無與倫比的典範,正是因為那一個又一個,即使現在看來,也毫不過時的絕妙創意,它被評論家稱為超越時代的作品。
《吹牛大王歷險記》裡想象,第一個特點是既遵循邏輯,又推翻邏輯。《眼冒火星打野鴨》中明希豪森男爵去打獵時弄丟了火石,不能夠點燃獵槍的引火盤,只能任憑馬上要捕獲的野鴨就此飛走。到這裡為止,所有情節都符合客觀規律,是一箇中規中矩的冒險故事。隨後作者筆鋒一轉,馬上打破自己先前創造的邏輯,帶來了全新的滑稽設定。明希豪森男爵朝著自己的眼睛打了一拳,打出了火星,用這樣的火星直接點燃引火盤。一槍打死了四對野鴨、一對大鶴。
類似的例子還有。打獵回來的明希豪森,路過一個沒有架橋的泥潭,勇敢的他沒有選擇繞過泥潭或者原路返回,而是鼓勵自己的馬兒攢足力氣,飛躍泥潭,可惜估計錯誤泥潭太寬了,馬兒飛躍失敗,他和馬兒一起摔了進去。滑稽的設定再度出現,明希豪森急中生智,扯著自己的小辮子,將自己拉出了泥潭,完成了神奇自救。
先用客觀真實的語言,交代事件發展經過吸引讀者注意,然後利用讓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謊言鋪墊笑料,推翻之前的邏輯,以想象力為根基,讓簡單的故事巧妙反轉。
《吹牛大王歷險記》想象的第二個特點是追求無限的可能性。在《狼拉雪橇》的故事中,明希豪森男爵來到俄羅斯,使用馬拉雪橇時,正面遇上了一隻可怕的餓狼。作者非常準確地描述了遇見餓狼時的情景。
“我的馬兒像瘋了一樣飛奔著,但狼還是越來越逼近我了,我幾乎能聽到它粗重的喘息聲,還有牙齒在我耳邊咬得咯咯作響。”
誇張的手法渲染當時冒險的危機,使人身臨其境。隨著故事推進,餓狼從後方進攻,吃掉了馬的半個身子。明希豪森當機立斷,掄起馬鞭狠狠抽打狼的屁股,不明所以的狼,遇到突如其來的襲擊,立刻盡全力向前奔跑,正好擠掉了馬的前半截身子,自然而然套上了原來馬的駕具,給明希豪森拉起了車。
這段情節就放飛了想象,雖然狼拉雪橇這一事件發生的機率極低,但按照明希豪森的解釋似乎也合情合理。
這本書首次出版發行的時間並不確定,約在1786或1787年,肯定不存在所謂的“狼拉雪橇”,但後來人們真的開發出類似的活動,也就是使用西伯利亞雪橇犬拉雪橇,這種雪橇犬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哈士奇,暱稱“二哈”。與狼的基因有著99%的相似度。
《吹牛大王歷險記》可謂意識超前,為“狼拉雪橇”開了先河。書中還有這樣一個例子,明希豪森男爵在太平洋旅行時,遭遇了沉船事故,漂流到一座孤島,島上一個歐洲人聲稱,在這座島上等幾天,天上就會下起“肉餅雨”,明希豪森並不相信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是故事卻從科學層面,解釋了這種可能。島上的山裡長著許多品種特別的樹,樹上能結出很小的果子,樣子和味道像是肉餡餅,果子半熟時容易被大風吹落,然後就會像冰雹那樣落在平原上,類似事件現實生活中也有發生。
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有個叫做宏都拉斯的國家,每年五月到七月都會下起“魚雨”,魚兒從天空飛落掉得滿街都是正是因為宏都拉斯沿海,五月到七月那會兒會形成強龍捲風,龍捲風會把魚從海里捲到岸上。
馬克·吐溫在經典作品《王子與貧兒》,創造了高高在上的王子和垃圾大院長大的貧兒,竟然長得一模一樣的情節,兩人換過衣服後誰都分不出他們,後來王子被陰差陽錯地當成貧兒趕出了皇宮,貧兒則搖身一變,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子。
歐·亨利經典短篇《麥琪的禮物》也設計出這樣的橋段,丈夫給妻子準備的聖誕禮物是一個髮卡,為此丈夫賣掉了自己心愛的手錶,妻子給丈夫準備的聖誕禮物是一個錶帶,為此妻子賣掉了自己的長頭髮。
等到交換禮物時,禮物對他們二人而言,卻已經完全不需要了。可能每一件事情成立都需要種種條件的限制,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追求極致,讓巧合成真,甚至變成預言。這就是文學的無限魅力了。
明希豪森在沙漠上準備解手,順手抓來了一縷陽光,掛上自己的馬鞭、帽子和手套,隨後陽光被太陽收回。明希豪森搶回了馬鞭,帽子和手套卻飛向太陽,變成了太陽黑子。
這種情節與中國古代神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古人對於月亮觀察,衍生出了廣寒宮,月兔、嫦娥、吳剛等神話傳說。雖然這些幻想大多豐富而大膽,但仍然以現實所見為基礎。
另外我們知道,月球的天體運動會帶來海洋的潮汐現象。《吹牛大王歷險記》則又帶來了一番全新的解釋。明希豪森曾經親自登臨月球,發現月亮和人一樣有著許多巨大的毛孔,可能會吸進冷風。冷風吸多了,月亮就會腹痛難忍,只好使勁兒按壓自己的肚皮。
正是這股力量引起潮汐,所以明希豪森得出了最終結論,地球是否會潮起潮落,只要取決於月亮是否會肚子疼,大朋友試著以本書的文字為基礎,再從科學的角度,為孩子講解哪些想象是有科學依據的,哪些想象是憑空猜測和假設的。以此為匯入,慢慢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除了想象力,這本書能夠一直吸引小朋友的,也是因為它能夠擺脫成人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兒童喜歡的幽默感,親易近人地講故事。
在《活動的頭蓋骨》這個故事裡,明希豪森認識了一位老將軍,聽說老將軍酒量很好,千杯不醉,因為他曾在戰場受過重傷,換了一個可以活動的銀質頭蓋骨,快喝醉時只要翻開頭蓋骨,酒氣就會從頭頂蒸發。明希豪森並不像大人一樣認真詢問,而是起了頑童想法,故意坐在老將軍身邊,手裡拿著一張帶有火星的紙片,趁老將軍喝酒把頭蓋骨翻開時,立刻用頭蓋骨蒸發出來的酒氣,點燃了紙片。望著老將軍頭頂美麗的藍色火焰,明希豪森彷彿是看見了聖誕老人。這樣的描述既像是孩子的惡作劇,又充滿了活潑單純的童真童趣。
在《半匹馬上建奇功》這個故事裡,明希豪森的戰馬被鍘刀截成兩半,本應充滿暴力血腥的戰爭,也被作者用趣味的兒童語言重新整理。明希豪森騎著戰馬的前半截身子回到城裡,戰馬的後半截身子,不但沒有按照人們常規的思維死去,反而活蹦亂跳地打贏了所有敵人,開始散步,馬伕甚至回報,它現在還在那兒玩呢。
殘酷的戰爭被想象力與幽默感,轉換成了輕鬆搞笑的遊戲,大大改變了孩子對於故事的接受程度。明希豪森本人也有著非常經典的口頭禪,每每說完大話,都會這樣補充。
“對於這些違背事實、添油加醋甚至不可能的實現的事,我總是不能容忍”。“我的事根本用不著吹牛,就已經足夠打動人了”。“對於違背事實的吹牛故事,我可不願意多說”。“說這種不尊重事實的吹牛故事,簡直是在自取其辱”。
小朋友明明知道他的每個故事都在吹牛,偏偏他就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這種前後反差帶來的喜感油然而生。很多學者研究認為,這本書是諷刺文學的經典,因為它諷刺了一些冒險家虛構誇大自己冒險經歷,妄自尊大,信口開河的行為。但我們卻不希望大朋友延用這個方向過度解讀,迴歸文學本身。
這就是一本為孩子量身定製的想象力開發教材。書的重點不在吹牛,而是透過誇張的行為和情節抒發真正的冒險精神與敢想敢做的藝術創想,讓孩子體會到文學無窮無盡、肆意發散的變化。每一種讀書帶來的新奇想法,都是孩子開啟文學思維的啟蒙。
- End -
歡迎分享朋友圈 轉載請獲取授權
-作者-
趙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記錄工作生活、讀書學習的點滴。做一顆傳播愛的種子。
公眾號:趙君。寫作不只是在記錄,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