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自然,事有離合。有近而不可知,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為抵峨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擎之謀,皆由抵將欲用之於峨。抵峨之隙為道術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任何事物又都在變化之中,分分合合。有的你近在眼前,卻沒有發現嚴重的問題,反而遠處的你卻知道的挺明白?為什麼呢?因為天天在你近邊的,你沒有好好審察他們的言辭,這個言辭包括平常言論,傳言,訴訟,包括輿論。遠處的為什麼反而明白的很呢?因為你是從過往的事情驗證了人家是正確的,有點像事後諸葛亮,會不當初,但總算弄明白問題所在了嘛!由於身邊的事沒有審察,所以發現不了問題癥結所在,但又善於運用反應驗證,所以只發現了過往的問題癥結。為什麼?
巇是什麼?是罅,罅就是瓷器上的小裂紋。這個罅如果發現下去,就會變成山澗鴻溝。山澗鴻溝再發現,就是大峽谷了,就是很難逾越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東非大裂谷。老子云,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個蟻穴,就是罅隙,堤毀,就是大隙。大隙預示著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這個不可調和的社會大矛盾一開始是有預兆的,有蛛絲馬跡的,是嫩芽,是個苗頭,是呱呱落地的幼體,是小荷才露的那個尖尖角。(記住不是所有苗頭都是我們要的那個罅,是指代表事物必然發展方向,本質的苗頭,萌芽,小事件。)這就是說他還好處理,好解決,能解決的,老子道德經第64章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都是道家人物,心心相通啊!怎麼處理呢?有五種辦法:塞,卻,息,匿,得。塞,就是說從事物中間出來的小孔,屬於偶發事件,不可擴大,我們可以直接在最小範圍之內處理掉,就像用塞子把它砸實,磨平。這類事情很多啊,充滿了整個社會發展史。抵,就是用手或工具把縫隙或露的地方砸結實,補平。類似於修補瓷器,補鍋底的活兒。用於人事上就是,派能員幹吏,去處理妥善處理社會事件。卻,是說縫隙是從外部而來,預示著威脅來自外部,我們就把它擊退,打退它。息,是說危險矛盾從下面來,是從社會底層而來,我們就可以平息它,不宜大動干戈,消滅危險於無形無息。如果,危險尚處於萌芽階段,我們不妨把它藏匿,偷偷的把它幹掉,(比如雍正為了弘曆登基,偷偷的把弘時毒死了,避免了將來要爆發的奪嫡危機)。得,就是說實在是無可救藥了,我們就乾脆把它滅了,直接打碎它,重新弄一個新的。不破不立,也是這個道理。這五字要訣,就是抵巇的要理。
事情,態勢剛有個危險的苗頭,只有聖人能夠看到它,知曉它!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像箕子發現紂王用象牙筷子,就知道商朝要滅亡了一樣。不是所有人有這個本事的。所有人都看出來了,說明已經分崩離析,無可救藥,病入膏肓,要改天換地(得)了。那麼聖人知道了以後呢?就要先明哲保身,根據事態的變化發展,隨機應變,見招拆招,謀略既謀大處,也謀小處,就是說要縱觀全域性,大不失泰山,小不失毫末(通達計謀),這樣才能看到事物發展的細微徵兆,就是那個罅。我們要從微小的事情做起,直至發展到像大山一樣大的事情。舉例來說,朱元璋從要飯開始,直至做到大明開基立業。劉邦從一個老百姓開始,直至建立大漢王朝。他們都是從小事開始,最後做到了開天闢地,改天換日的大事。我們施展本領,其實就是發現事物發現兆頭,萌芽的本領,稱之為兆萌芽櫱之謀。都要從抵巇的道理而來,定要用抵巇道理理(五字要訣)來妥善解決。我們稱之為道術。 關於發現兆萌芽櫱的故事案例,有時間大家可以閱讀一下馮夢龍的智囊,上智部,猶遠卷。裡面有大量的經典故事。以助我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