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沙皇俄國鐵路里程達到7.8468萬公里,位居全球第二。而1840年,沙皇俄國才僅僅擁有26公里的鐵路。100年後,沙俄的鐵路里程被中國超越。
沙皇俄國的亞麻纖維產量在1913年就佔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尼古拉二世給一個原本需要進口普通麻袋的俄羅斯帶來了潛水艇、飛機、拖拉機、高壓輸電線、發電廠和極地破冰船,而斯大林在這個基礎上則製造了原子彈、導彈、巡洋艦還有衛星。
當我們極力吐槽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和封建體制的極端落後時,沙俄其實比想象中還更有實力。尼古拉二世給蘇聯留下了一個龐大而強大的底子。
19世紀上半葉,任何一個列強都不會忽視沙皇俄國在反法同盟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沙俄,拿破崙也許將帶著近衛軍掀起一場席捲歐洲的資產階級變革。
至此,沙皇俄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新主角,復辟的法蘭西波旁王朝也置於沙俄訓練的10萬大軍監督之下。
1812年維也納,歐洲大陸的風向由沙皇說了算。沙皇帶著軍隊開進巴黎。
沙皇俄國是少數人口破億的國家之一。1812年,沙皇俄國僅有4280萬人口,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和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1897年人口1.2億,1913年達到1.7億。在這樣龐大的人口基數下,沙皇俄國也是少數在糧食上依然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
一戰前,沙皇俄國糧食產量達到令人羨慕的8700萬噸,僅次於美國和中國,此時的德法兩國糧食產量總和還未達到3000萬噸。
可令人唏噓的是,前蘇聯卻在冷戰爭霸中卻淪為糧食進口大國。九泉之下的尼古拉二世也許怎麼也想不通,堂堂大國強權竟然沒有足夠糧食給予人民。
在1917年的全俄農業普查中,農民經濟就佔據著89%的土地面積,地主經濟掌握的土地僅僅略微超過10%。然而大量勞動力也集中於地主手中,成為沙俄皇室倚重的稅收物件和生產主體。
一戰之前,沙皇俄國晉級為當時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這背後卻依然少不了大量農奴帶來的貢獻。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快速發展和龐大的人口紅利,沙皇俄國的工業產值上僅次於英美德三國。佔世界8.3%,是同時期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四分之一強。這樣的成就超越了同時期的法國、義大利、日本以及中國。
若以美元計,1913年的沙皇俄國GDP達到108億美元,同期美國GDP為390億美元,而第五位法國GDP僅為87億美元。
高速增長的經濟並不能掩蓋沙皇俄國的發展弊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國家的強大與否往往看重幾大關鍵數值,遺憾的是,沙皇俄國並未在這些方面突出。
以英國的工業相對潛力做比較,沙皇俄國的工業相對潛力僅僅為77,位列全球第四。但同期的美德兩國均超過100,其中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相對潛力是沙皇俄國的3.8倍和1.8倍。
落後的封建體制造成工業發展潛力較低,進一步制約工業經濟,為一戰的退戰和沙皇的覆滅留下伏筆。
前蘇聯用一個五年計劃成為了歐洲第一大工業國家,這樣的成就離不開沙皇俄國留下的優良底子。
1913年,沙皇俄國的生鐵產量雄居歐洲第三,達到464萬噸,為英國的50%,德國的27%,美國的14%,是日本的17倍以上。鋼產量躍居歐洲第二,發電量位於歐洲第四,煤炭產量歐洲第一,達到3.6億噸。石油產量登頂歐洲第一。
此時的沙皇俄國,城市和社會發展極為快速。人口集中的城市出現,推動了城市化率的提高。聖彼得堡接近200萬人口的數量,成為歐洲第六大人口城市。
以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為一線,構成了沙俄極為重要的城市線。1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百分比達到7%,位列歐洲第五。但毫無疑問的是,成片的農村和小鎮子依然彙集了沙俄更多的人口。
同時,得益於商業投資,大量資本進入了沙俄統治下的波蘭地區。華沙成為沙皇俄國東部的冶金中心,併成為了帝國境內第三大城市。羅茲變成了重要的紡織業中心,大量布匹輸送到東方。
沙皇俄國的強大和擴張,離不開軍隊。作為“歐洲憲兵”,沙皇俄國以規模龐大的軍事力量稱雄歐洲大陸。
1913年,一戰即將開打。沙俄的軍費支出高達8.5億美元,僅次於德國的8.8億美元,全球第二。其151萬的常備軍令全世界其他國家難以匹敵,其中,128萬海陸軍的規模,是美國的近10倍,法國的兩倍。戰爭時期,透過總動員,沙俄可以擴充至500萬軍隊的規模。近代歷史上,除了沙俄自己,還沒有幾個國家曾完全打敗過俄羅斯軍隊。
沙皇俄國保留著大量的步兵和炮兵,作為陸地強權,沙俄的海軍卻並不突出。其海軍戰艦噸位僅67萬噸,列強裡僅是中等水平,略低於日本。但其龐大的國力卻是大部分國家無法對抗的。一戰前,沙俄不僅擁有了水上飛機,還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飛機部隊。同時,沙俄的炮兵戰鬥力也在列強中極為突出。
但輝煌的背後,沙皇俄國仍然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工業化程度無法和美英法德媲美。雖然沙俄擁有無比絕倫的工藝品和享譽全球的香水,有著無比活躍的輕工業,但卻沒有建立完善的輕工業體系。雖然製造了拖拉機,但推廣卻艱難,大量農民依然是鐵犁牛耕。
農奴制的存在嚴重製約沙俄進一步追趕英美的腳步。鐵路網為民生和軍力運輸帶來了方便,但沙俄鐵路的管理制度又非常落後,鐵路的運載能力差,效益低。鐵路運力長期落後德國,甚至不如奧匈帝國。
一戰前,沙皇俄國內部已經風雨飄搖。罷工和起義四處不斷。在一些省份甚至爆發了有武裝的騷亂。軍隊進一步分裂,不同程度的兵變相繼在華沙、基輔等地發生。
但沙皇俄國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不堪,也並非“一窮二白”,用古語來說便是“夫攻不足,守有餘”。但沙俄留下的遺產又無疑幫助了蘇聯快速建立其強大國力。從後世的角度去看,沙皇俄國並非真的浪得虛名,其直到沙皇退位時,依然保持著快速的社會經濟增長和工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