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在揚州城北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沿著平山堂東路途徑大明寺,不遠處便望見一大片建築,正中間莊嚴聳立的牌樓上寫著“揚州革命烈士陵園”,令人肅然起敬。這座陵園坐落於蜀區—瘦西湖萬松嶺之上,始建於1954年,擴建於1997年,改建於2005年,如今佔地104畝,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也是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
從牌樓拾級而上,寬闊的英烈廣場展現眼前,東西兩端,兩面長達數十米的英烈牆用黑色大理石建成,端莊的楷書一筆一畫,彷彿情思凝結在筆端,將5000多名烈士的英名銘記在英烈牆上。在英烈牆前後錯落著大型烈士浮雕——英雄們冒著槍林彈雨,視死如歸,氣勢磅礴。
陵園的主體建築是位於烈士紀念碑正後方的烈士事蹟陳列館,其內按照近代歷史的時間順序分為12個展廳,採用文物、雕塑、繪畫、多媒體等高科技和藝術手法,陳列自鴉片戰爭以來,各個歷史時期數百位烈士的生平史料和遺物,其中不乏為民族解放事業血灑異地的揚州籍先輩,他們是古城揚州的驕傲。
出生於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年僅16歲的江上青走上革命道路,身患嚴重哮喘,革命意志仍然不減,陸續寫下《血底啟示》等詩篇,並於1938年創辦《皖東北日報》。1939年1月,他聯絡當地抗日青年和抗日武裝隊伍,組建抗日武裝力量。同年5月初,中共皖北東北特委成立後,積極協助張愛萍等推動形成皖東北國共合作、團結抗戰。青春浩氣貫長虹,同年8月,江上青在泗縣小灣村遭敵伏擊,壯烈犧牲,年僅28歲。《紅巖》中許雲峰的原型許曉軒,揚州人,1946年7月被押入“白公館”監獄,在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堅強不屈,不為所動。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前夕,許曉軒臨刑前高舉雙手,向每間牢房的戰友道別:“勝利以後,請轉告黨,我做到了黨教導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仍將這樣……”錚錚誓言今猶在,許曉軒從容就義時年僅33歲。 斯人斯事,可歌可泣。懷著崇敬的心情,緩緩移步第九展廳,一幅油畫一掃先前壓抑沉重的氛圍,再現1949年1月25日當天揚州解放時人民歡呼雀躍的場景。作為蘇中地區重要的革命烈士紀念地,近年來,揚州革命烈士陵園每年遊客接待量約35萬人。2008年和2009年先後被批准為全省和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省委宣傳部授予“黨史教育基地”稱號,並被評為“揚州紅色地名”。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鑫津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