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武安君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四十萬人終成一代名將,這場戰爭被稱為長平之戰。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奠定了之後統一六國的基礎。
五國伐齊即樂毅伐齊,也就是由燕國發起聯合秦、趙、韓、魏四國對齊國發起的戰爭。燕國人樂毅帶領聯軍一起攻齊,險些將齊國滅國。但是這場戰爭真正受益的卻是秦國。因為這次戰爭與長平之戰一樣,都削弱了當時秦國在軍事上最大對手的實力。
長平之戰與樂毅伐齊的共同點
長平之戰本質上就是秦趙兩國為了爭奪韓國上黨所發起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秦國依靠散佈謠言來逼迫趙國臨時更換主將,由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隨後趙括在趙王的同意下,大肆變更廉頗的作戰方法,最終掉入了白起的陷阱,連同四十萬士兵一起被坑殺。從此武安君白起有了一個“殺神”的名號。
在這場戰爭中,秦國總共殺掉了趙國45萬士兵,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再不具有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而且這次長平之戰死傷人數之巨,也給戰國七雄中另外五個國家敲響了警鐘,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
樂毅伐齊雖然本質上燕國是本次戰爭的宗主國,而且在當時燕國也盛極一時,但是從長遠看,燕國實際上並沒有從這次征伐中獲得什麼特別大的好處。特別是燕昭王死後,新即位的惠王與樂毅不睦,導致燕國失去一員大將。之後又中齊國之計,使得之前燕國所收之城,盡歸於齊。反而是秦國,雖然只是盟友但卻從這場戰爭裡收穫了不小的好處。
秦國的好處
首先,秦國獲得了物產豐饒的陶邑。陶邑是當時連線各國之間的重要商業城市,宋國也正是因為擁有陶邑這樣的城市才會被齊國所覬覦,最終被齊國所佔,然後才有樂毅伐齊的事情發生。之後秦國宰相收復陶邑,劃為自己封地後被罷免,封地又回到了秦王手中,最終陶邑這個重要的商業城市歸屬於秦。
其次,在樂毅伐齊之前,秦國與齊國兩國國君處於平起平坐的狀態。甚至有一段時間為了和另外五國國君區分,齊秦兩國國君直接稱帝,而非王。雖然之後又取消帝號,但是兩國實力可見一斑。
樂毅伐齊時,齊國連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兩城死守。這場戰爭中齊國死傷人數不計,珍器重寶更是散逸無數。齊國幾乎到了山窮水盡之地,雖然最終在田單的計策下收復了失地,但是經此一役,齊國與秦國再無一爭之力。
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外交策略是透過拉攏距離比較遠的其他國家來防止自己在攻打距離近的趙國、齊國、韓國時由其他國家對這三國進行幫助。
而這次樂毅伐齊正好幫助秦國瓦解了當時齊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盟關係,這樣在秦國伐齊的時候也不會有國家來幫助齊國。
秦滅六國統天下
秦國最終作為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勝利者,與數任君主勵精圖治,任人唯賢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在各國爭雄的時候,秦國作為最北方的國家並沒有地處中原的趙、齊那麼招人惦記。
而且函谷關天險,也一直作為秦國最後的屏障保衛著秦國,只能說秦國的統一恰巧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兩次大戰中燕國和趙國都不是輸在了敵軍手中,而是輸在了自己人的猜忌之中。所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同樣的秦朝短命二世而亡也是因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