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內閣奉上諭:
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來,代有興革。即我朝列祖列宗,因時立制,屢有異同。入關以後,已殊瀋陽之時。嘉慶、道光以來,豈盡雍正、乾隆之舊。大抵法積則敝,法敝則更,要歸於強國利民而已。自播遷以來,皇太后宵旰焦勞,朕尤痛自刻責。深念近數十年積習相仍,因循粉飾,以致成此大釁。現在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圖富強。
懿訓以為取外國之長,乃可補中國之短;懲前事之失,乃可作後事之師。自丁戊以還,偽辯縱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甚於紅拳。迄今海外逋逃,尚以富有、貴為等票誘人謀逆。更藉保皇保種之妖言,為離間宮廷之計。殊不知康逆之談新法,乃亂法也,非變法也。該逆等乘朕躬不豫,潛謀不軌。朕籲懇皇太后訓政,乃拯朕於瀕危,而鋤奸於一旦‘實則剪除亂逆,皇太后何嘗不許更新;損益科條,朕何嘗概行除舊。執中以御,擇善而從,母子一心,臣民共見。今者,恭承慈命,壹意振興,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
我中國之弱,在於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之士少。文法者,庸人藉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牘相往來,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製造器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寬,臨下簡,言必信,行必果,我往聖之遺訓,即西人富強之始基。中國不此之務,徒學其一言一話、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積習。舍其本源而不學,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再由朕上稟慈謨,斟酌盡善,切實施行。
自西幸太原,下詔求言,封章屢見。而今之言者,率有兩途:一則襲報館之文章,一則拘書生之成見,更相笑亦更相非,兩囿於偏私不化;睹其利未睹其害,一歸於窒礙難行。新進講富強,往往自迷本始;迂儒談正學,又往往不達事情。爾中外臣工,當鑑斯二者,酌中發論,通變達權,務極精詳,以備甄擇。惟是有治法尤貴有治人。苟得其人,敝法無難於補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以自行。流俗之人,已有百短,遂不願人有一長。以拘牽文義為認真,以奉行故事為合例,舉宜興宜革之事,皆坐廢於無形之中,而旅進旅退之員,遂釀成此不治之病。
欲去此弊,其本在於公而忘私,其究歸於實事求是。又改弦更張以後,所當簡任賢能上下交儆者也。朕與皇太后久蓄於中。事窮則變,安危強弱全繫於斯。倘再蹈因循敷衍之故轍,空言塞責,省事偷安,憲典具存,朕不能宥。將此通諭知之。欽此。(1901年1月29日)
(選自《義和團檔案史料》下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914-9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