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是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位人物,他原本是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的酸文人,整日裡受到街坊鄰里的嘲笑,就連和自己的岳父見了面,也是會被劈頭蓋臉的痛罵一頓。范進滿腦子裡只有之乎者也,面對種種刁難,只懂得唯唯諾諾逆來順受。
科舉考試的艱難
眾所周知,科舉最早從唐朝正式設立,在唐朝以前的官僚任命,多是由官員的後代世襲,或者是讓特定的官員,根據身世等標準在民間選擇。這些選拔官員的方式,能夠維護統治團體的穩定,但會造成貴族完全控制官場的局面。
直到唐朝確定了用科舉制選拔官員,天下的寒士無不為此歡喜雀躍,他們終於可以進入朝廷,為國家百姓出一份力氣了。科舉制度選拔範圍廣泛,錄取方式非常公平,因此為國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就連具有雄才偉略的唐太宗,看到朝廷一片蓬勃生氣的時候,也不禁感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舉制憑藉著顯著的優越性,一直沿用了1200多年。
在古代的中國,有不少像紀曉嵐袁崇煥那樣的人物,他們都是透過科舉考試嶄露頭角,層層過關斬將,最終才立於金鑾寶殿之上,獲得一朝天子的青睞,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些人的事蹟,鼓舞著一代代普通家庭的讀書人,他們整日埋頭苦讀十年寒窗,只願求得有朝一日榜上有名,從此乘風而起,完成儒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宏偉抱負。
天下的寒士如此之多,那麼科舉考試競爭之殘酷,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在當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影響下,每家每戶都會有學子挑燈苦讀,每到考試的時候,所有青年俊彥都會齊聚一堂,將數年苦讀全部發揮出來,場面和今日的高考也不遑多讓。
飽讀詩書的人們,都像過江之鯉一般奔向考場,青山才人代代都有,誰也不知道自己前途如何。假如是高中了,自然是歡喜雀躍,名落孫山的人都會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考試,不少人傾盡一生,連秀才的門檻都沒摸到,到老也是百無一用的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