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長安鄠縣調查與試掘簡報
《考古》1962年06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
1957年秋我們曾到長安、鄠縣境內進行調查。調査範圍南至終南山,北到渭河,東臨皂河,西至澇河(圖一、二)。後於1959年秋又在這兩個縣進行了一次複查。前後兩次一共發現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45處,屬於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的遺址21處,西周遺址31處。
為了探索-京的中心區,曾於1959年和1960年春試掘馬王村、大原村兩地。現將調查與試掘材料綜合報導於下。
一、調查部份
(一)仰韶文化遺存
仰韶文化遺址分佈於灃、鎬、澇、皂、靈沼等河流的臺地上,以灃河兩岸為最多。遺址特點是面積大、灰層厚、遺物豐富,最小的面積還有30000多平方米,大的遺址面積竟達186700多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如五樓村遺址原達1—4米。
在遺址裡見到房屋、窖穴、客等遺蹟。參穴有圜底、直筒、袋狀三種。
根據採集陶片,可以辨出器形有盆、缽、甕、平底罐、尖底瓶、小口細頸葫蘆瓶等。以紅、灰陶為主,紋飾有線紋、繩紋、附加堆紋,錐刺紋等。彩陶為紅地黑彩,也有少數繪白彩的。彩繪都飾於盆、缽、壺等器物口甄或肩腹部,主要有魚紋、鉤葉,圓點、寬條與三角紋等(圖三)。特別重要的是在五樓採集到一件泥質夾粗砂的紅陶房子模型,中間有一個門洞(圖四)。這個房子模型,有助於我們瞭解仰韶文化圓形房子的形式。
採集的石器,有斧、錛、刀、盤狀器、環、球、笄;骨器有鏟、錐、箭頭等。盤狀器與有孔石刀為打製,其餘石器皆經磨光。
(二)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遺存
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遺址亦都分佈於灃、鎬、皂、澇、靈沼等河流附近的臺地上。遺址面積都比較小,最大面積只有30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左右。這類遺址都壓在仰韶文化遺存之上西周文化遺存之下。在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遺址裡發現有圓形與袋狀兩種灰坑。
採集的完整陶器,有帶姜鬲一件(圖五,1),雙耳罐一件(圖五,2)。根據採集陶片,能夠辨認器形的,有帶靈鬲、甗、斝、單耳和雙耳罐、甕、甑、豆、盆、碗、盤、杯、缸及器蓋等。陶器上主要紋飾有繩紋、劃紋、籃紋、附加堆紋與方格紋等,也有鋸齒紋。
石器有磨光石斧、錛、鐮、刀等。骨器有錐、鏃、笄等。
(三)西周文化遺存
在這兩個縣共發現西周遺址25處。遺址大部分集中宇灃河兩岸,遺址分佈較密的有兩個地區:一個在瀆河西岸,包括客省莊、馬王村、曹家寨、張海坡、大原村、新旺村、馮村、東西石榴村等地。在這地區東西長達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的面積內,聯綿不斷的暴露著西周遺物。另一地區在漣河東岸,包括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園村、斗門鎭、白家莊等地,南北長達4公里,東西寬亦有1.5公里左右。除上述兩大地區外,在漫河上游西岸有露露、郭北村、大梁村、宋村、北強村等遺址。於灃河東、湧河南岸有兆元坡西周遺址,北岸有堰頭遺址。另外,在撈河上游東岸,即鄠縣城關西南、歧家堡西、崔家墳一帶也發現西周遺址。
陶片以泥質灰陶與粗砂灰陶為主,其次為泥質與粗伊紅陶。用泥質灰(紅)陶製成的器物有:豆、盂、盆、簋、尊、罐、壺、杯、盤、環、彈丸等;用粗砂灰(紅)陶製成的,器物有:鬲、甗、甑、甕、缸、罐、瓦等。器物表面飾繩紋、雷紋、回紋、S紋、方格紋、重圈紋、眩紋、篦紋、劃紋、附加堆紋等,也有素面磨光的。從器物的型式上來看,鬲可分為三期:早期贏痛禮、腹壁較薄、飾繩紋;中期鬲,仿銅鬲型式,這類出現於張家坡、崔家墳、郭北村,上泉北村特別多;晚期鬲,帶疙瘩、器壁較粗厚,飾粗繩紋,此類鬲幾乎出現於各個遺址。算、尊皆屬西周早期的形式,篡的一種腹部飾繩紋,另一種腹部飾一週“S”紋。尊腹飾雷紋、回紋、重圈紋、方格紋等,腹壁向上皆經磨光、向下飾繩紋。弦紋細柄豆、盂與篋紋罐等皆為西周晚期遺物。
此外,還採集到很多石器、骨器與蚌器等。除打製盤狀器(圖六,1)外,其餘皆為磨光石器,計有斧(圖六,4)、錛(圖六,5)、鐮(圖六,3)、刀(圖六,2)環、球等。骨器有鏟、錐、鏃與笄等。
二、試掘部分
為了探索鄧京的中心區,我們曾於1959年和196Q年春,選揮馬王村、大原村兩地進行試掘。在這裡著重敘述馬王村北地和大原村南地居住遺址。
(一)馬王村居住遺址
通王村位於客省莊西北。我們在這裡共就掘薩處,合計六百多平方米。1.馬王村小學後:遺蹟有房屋、窯、灰坑等,但儲存不好,結構不淸楚。出土的器物與過去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晚期遺物相似。2.客省莊南地發現兩個灰坑及一座陶窯。
灰坑10,口部長8,寬3.5,深1.7米。特別重要的是在這坑內出現二十六塊鎗銅器陶範,可以辨出器形的有鑄集的合範一塊,.外範花紋以夔龍紋為主題,雷紋為地(圖七)。從陶範花紋上看,灰坑10可能是西周早期遺蹟。陶範出現,可以說明這地方是當時的作坊遺址。灰坑11被灰坑1。打破,而灰坑11又打破陶窯。灰坑11是一座房屋遺蹟。坑口東西長7.6,南牝寬5.6米,為例圓形。大坑底東西長5.8,南北寬2.3至2.6,深5汶米。大坑底部有一個略呈長方形的小坑,坑內有一條從西向東的斜坡通道。坑內東壁接近坑底有個小焼籠,南北長0.26米。又於坑內西、北二壁各有壁鑫一個。西壁瓶寬0.88,籠底距環高0.6,盤深0.6米。坑內北部有一大生土臺,東西長6.9,南北寬2.1,底距檯面高0.8至1.5米。
灰坑11出土陶片很多,但沒有完整陶器。器形有鬲、甕、罐、盆、尊、簋等,但無豆和盂。這裡出現的鬲,一股屬西周早期。
1.夾砂粗灰(紅)陶
鬲形器,①圓唇、口沿微外侈、外表滿身飾直繩紋(圖8,4)。但方唇、沿外折、直領。通身飾直繩絞,腹部飾三週弦紋。③圖唇、口沿外侈、通身飾直繩紋。④四唇、口沿外侈、肩上部飾人字形紋,肩腹間飾有小圓餅、鬲足間有些模糊繩紋。⑥分禧、塵腹聞各刻一個“田”字元號(圖八,9)。國方唇、書領、頻寬耳靈鬲。領上部飾斜繩紋、下部飾亜繩紋。
質形器,①方唇、口沿微外侈。領外飾繩紋、肩下皆飾直繩紋(圖八,5.)。敞口蕨、口沿部加上一週泥條,被捏成鋸齒形的花邊、滿身飾繩紋(圖八,2)。上述兩類的顫、腰部皆有手指捺紋印跡。
2泥質灰陶
盆形器:①圓唇、沿向外平折。外表上部素面磨光,下部飾雲雷紋(圖八,1)。②圓唇、沿向外平折、歛口。.腹部飾一週稜形九何紋,中有一週陽弦紋將此分成兩半,腹部上下皆歷光(圖八,8)0圓唇、沿外侈、大口。外表上部素面磨光、腹部飾方格紋(圖八,8)。④圓唇、沿外侈。腹部飾一週重疊三角紋(圖八,10)。⑤圓唇、沿向外平折。肩腹間飾兩週弦紋。⑥圓唇、沿向外平折,鼓肩大口,肩部唐光,腹部飾直繩紋。⑦圓唇、沿外折近平,歛口。全身素面磨光。①圓唇、沿外折近平,折肩:通身為素面磨光。①圓唇、沿外,歛口。上部素面磨光,下部飾細繩紋。
缽形器:方唇、直口,素面磨光。
蠶形器:圓唇,沿外折近平,肩上部素面磨光,下部飾直繩紋,中有一週弦紋。
罐形器:①小口、高領、鼓腹、肩頸有三週弦紋,由肩向下皆飾繩紋;②高領、斜唇、肩部經磨光(圖八,6).高領、圓唇、肩部未經磨光,飾繩紋。
3.泥質紅陶
盆形器:圓唇、沿外折近平、肩上部素面磨光,肩腹部飾回紋(圖八,7)。
另外,還出土骨棟一件(圖九,2)、三稜骨鑲一件(圖九,1)及卜骨、龜甲等。
(二)大原村居住遺址
大原村左家堡位於張家坡西南。試掘地點在左家堡南約300米左右。挖掘面積為200平方米。出現遺蹟有西周房屋、灰坑、水井、墓葬等。
灰坑1為房屋遺蹟,被壓於西周晚期地層之下。口部南北長7.56,東西寬5.5,坑深4.7米。在這坑內有一條生土斜坡將坑底分成兩個小坑,一個南北長4.7,東西寬2.5來。另一個底徑1.1米,口成圓形,圜底。坑的上面為西周晩期灰層,在這層內出現有水井及幾個不規則的灰坑。灰坑1,出土陶片中有瘩檔尖足鬲,斜領方唇顱,繩紋與S紋蠶。石器有杵白(圖一0,1)及石刀(圖一0,4)。這坑內出土遺物基本上與張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相似。西周晚期灰坑內出土有弦紋盂、細柄淺盤豆、矮鬲肥足或足端帶疙瘩的鬲。西周晚期灰層被西周晚期第1號墓打破,第1號墓隨葬物有袋足鬲(圖一07),劃紋罐(圖一O,6),弦紋盂(圖一0,3),細柄無稜和起梭豆各一件(圖一0,2、5)。從地層與器物上看,該墓與張家坡晚期西周墓完全相同。
三、結語
(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這個地區分佈比較廣,面積比較大,文化層堆積很厚,遺物又豐富。從採集遺物看絕大部分仰韶文化遺址屬於半坡型別,如鎬京觀、大吉村、羊原坊等地。次之為廟底溝型別,如馬王村等地。另外,還有半坡與廟底溝兩型別文化特徵都有的,如五樓村遺址。
(二)根據調査與發掘材料來看,灃河酉,客省莊北堡南,關道村北,張家坡以東西周遺址特別密集,我們認為西周都京遺址可能在這一帶。
灃河西岸,客省莊曾出現西周繩紋瓦(考古硏究所灃西發掘隊:《1956—1957年陝西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69年10期)。客省莊南與馬王村北堡北交接地方,出現西周鑄銅器陶範。馬王村東,曹家寨東北出現數處西周骨料坑。近幾年來,在張家坡附近出現大批西周車馬坑與中小型墓葬。解放前於新旺村出現大批西周銅器。馬王村、張家坡、大原村皆曾發現西周早、中;晚期遺物。
同時,可以肯定今靈臺不是西周鄭京遺址,而是一個較大的仰韶文化遺址。這裡以仰韶文化遺物出土最衣,其次,為客省莊第二期文化與西周文化遺物。至於雲霆村、郭北村、大梁村、宋村等地,雖有西周遺址,但面積比較小,遺蹟與遺物也不豐富。
(三)我們曾於1957年秋沿灃河東岸調査,發現常家莊西?斗門鎭和白家莊以南有一片窪地,南至中豐店和石匣口,地勢很低,經鑽探不到一米深就出水。在這片窪田內,無漢及漢以前的遺物。相反的,在斗門鎮,白家莊等地,不但有西周遺蹟與遺物,而且還有仰韶與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遺物。此外,在中豐店也有仰韶與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遺物故西周鎬京可能就在斗門鎭與普渡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