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這兩天,一首掛名杜甫的詩《暮年》被“打假”了。詩的內容是這樣的:“你我暮年,閒坐庭院,雲捲雲舒聽雨聲,星密星稀賞月影。花開花落憶江南。你話往時,我畫往事。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這首詩已出現在多個網路平臺上,被冠以“最美最甜古詩詞”等名號,廣為傳播,並引發專家、學者和網友的爭議……
10月4日,認證為“作家,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的微博使用者@張宏傑發微博說“各大平臺在2021年漸漸達成共識:這首詩是杜甫詩中最甜最美的一首,驚豔了整個大唐”,並上傳了9張截圖,分別來自抖音、快手、小紅書、百度、喜馬拉雅、愛奇藝以及微博平臺,這些截圖內容有個共同點,即都在引用據稱是“唐朝杜甫所作的詩《暮年》”,這位博主直言“杜甫想不到身後會有這樣一劫。”
而在不少網路平臺,一些使用者聲稱該詩作者就是唐朝的杜甫,也有使用者則把這首《暮年》冠以“最美最甜的古詩詞”。在評論區,一些使用者被這首詩感動了,有人認認真真地寫詩相和,或者仿作跟評。
但更多的網友站出來打假,明確指出這首詩不是杜甫寫的,這首詩過於淺白,內容語言是典型的雞湯式的“網紅風格”。
一些杜甫研究專家一針見血指出,《暮年》“這個作品的作偽手法很拙劣”,無論是題目,還是詩歌形式、內容,都完全與杜甫無關。杜甫長於律詩,越到晚年也愈加爐火純青,並且,晚年杜甫的心境是憂國憂民,“國事、家事是聯絡在一起的”。反觀這首《暮年》,“像是網路上常見的心靈雞湯一類的東西,與杜甫詩歌的境界豈可同日而語”。類似的情形自古有之,像《暮年》這樣的拙劣作品近乎於一種惡搞,“對於‘詩聖’經典、優秀傳統文化來說,這會消解其文學基礎、思想深度”。這首文字單薄、簡單的《暮年》出現造假,不過是“為了收穫流量”而已。
近年來,縱覽網路文化空間,在一些文化形式的傳播上,假託名人名言的現象可說非常多見,幾成一種氾濫的文化現象。這種惡意假託名人之舉,透過張冠李戴、東拼西湊、移花接木的方法,來達到其目的。在偽造零成本的情況下,網上流行的這些假託名人的名言、詩句,無疑使得網路文化公信力再一次受到考驗。
西班牙作家恩裡克·比拉-馬塔斯說得好“有時候想出一句妙句,但是從我嘴裡說出沒有分量,就假裝這是莎士比亞說的,大家都覺得這果然是一句妙句然後廣為傳播”。這可謂是對熱衷於傍古人、傍名人的心理的絕妙註腳。
其實,這還與我們的文化環境和流行文化的風氣,有很大關係。如今,在消費文化原則的指導下、商業利益的訴求下,影視劇生產製作、圖書出版、歌曲創作、文學創作等領域中,出現了抄襲、盜版、山寨、代筆等種種造假行為,一些有名無實的偽文化、偽文藝流行,這不僅凸顯文化原創力的匱乏,更敗壞了創作的風氣、文化的風氣。
歷史上的名人,往往具有很大的社會和文化的價值,具備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他們的作品往往具有影響傳播的作用。因此,假造、濫造這些歷史上名人的思想、觀點、語句,甚至為網上流傳的那些淺薄蒼白的偽雞湯貼上古人、名人的標籤,就是這些造假者假託、騙取和盜用這些古人、名人的這種社會和文化的價值與影響力,利用大眾崇拜名人的心理,以“零成本”來行其急功近利之實,以達到個人私慾的目的。眾多學者專家網友直斥這首“杜甫網紅詩”是為了收割“流量”,正是擊中了託名作偽者的要害。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名人的思想、觀點或作品,實際上是這些名人為後人提供的一種特定精神文化服務,正是為了接受和享受這種特定的精神服務即特定物件的精神成果,我們才去閱讀他們的作品,接受他們思想的影響,因此,歷史上的名人的思想成果是當事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由自己創作完成的,如果假託古人、名人,欺世盜名,偽造文化產品、文藝產品,就構成了對名人作品受眾的惡意欺騙。
所以,盜用古人、名人之名,以行一己私利,是不能容忍的文化造假、欺騙。這種文化造假,是對精神思想的戕害。這給予我們的警示就是,在如今這樣一個資訊紛亂蕪雜的時代,公眾需要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對那些所謂流行的、熱點的東西,不盲從、不輕信;作為文化媒體也有責任釐清事實、傳播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真實的資訊。所以,剝去這種文化欺騙的偽裝,揭穿這種蓄意欺騙的技巧,絕對必不可少。
【來源:團結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