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人鄙視的“火叉子”
“火叉子”一詞,對於贛南客家人而言,再熟知不過,因其語源出自贛南,流行於贛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所以說,此語是地地道道的贛南方言。
在生活中時常有“火叉子”的人。例如:甲乙二人之間發生了些許矛盾,本無大礙,只要一方心胸豁達,隻言片語即可化解。
但若遇到“火叉子”的人,ta以各種風涼話嘲諷一方,旁敲側擊使甲乙之間矛盾升級,最終釀成事端。
人們將這種搬弄是非、激化矛盾的言論,稱之為“火叉子”,鄙稱其人“撩火棍”。
贛南客家人居住的區域裡,大多是山區。山區人生火做飯,都是燒柴禾。
客家人做飯的灶臺大都很簡陋,燒火做飯時,柴禾被塞進灶膛,有時候會“闇火”燒不旺,就要用一種物件將灶膛裡的柴禾撩一撩,將火勢“叉”起來。所以,客家人的灶間廚房裡都會準備一把鐵製的火叉子,也有的人家會用帶丫的木棍做火叉子。
於是,那種專門唯恐鄰居不亂,旁敲側擊使甲乙雙方之間矛盾升級,最終釀成事端的人就形象地稱之為“火叉子”。
經研究,在贛南的方言語系中,諸多詞源因年代久遠,早已無法考證出處。但每一方言詞條一定有其成因,決不會生造一個詞彙出來即流行於世。
方言俗語的成因,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視物象而發的概括性語言;
二是規範漢語的音義訛變;
三是外埠方言與贛南土話的混合。
“火叉子”一詞,即屬第一種情況,是人們從生活中發生的具體物象來說事的。
“火叉子”之人,是不受歡迎的,常常遭人唾棄。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雖然仍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但這種非對抗性的矛盾,完全可以透過和平的、漸進的方式,透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加以解決。
人們生活在社會大家庭裡,免不了會出現一些矛盾。旁人應該積極調解、化解矛盾,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和諧目的。所以,提倡多做“和事佬”,絕不做“火叉子”。
笑鈾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