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辭官歸田,寫下了“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詩句。他辭官,並不是不願意做官,而是厭惡逢迎世俗、鑽營取巧、官場黑暗;他守拙,不僅是“性本愛丘山”,更是堅守一種自然與純真、質樸與誠實、剛強與正直的精神。“寧為世人笑其拙,勿為君子 病其巧。”陶淵明“守拙”之美,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至拙”,不是拙劣愚笨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至巧”,也不是心靈手巧而是巧言令色,自作聰明。“拙”,質樸真誠;“巧”,虛浮圓滑。一個人為人處世質樸真誠,必然取得人們的信任,也必然學有所成、事業有成。反之,一個人做人做事虛浮圓滑,必然遭到人們的厭惡和提防,也必然是無真才實學,一事難成。
守拙是守根本,守正道。明朝洪應明《菜根譚》中說:“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這“抱朴守拙”,是涉世之道,強調的是君子做人應該實在、本分為好。因此,我們要以拙修身,以拙待人,以拙謀事,以拙求成。
求“拙”者必實。以“拙”的視角看待問題,必然實事求是;以“拙”的心態對待事物,必然樸素誠實。誠實帶來信任,誠信重千鈞。以拙誠贏得公信力和感召力,不僅感染人、聚集人,還能號召人、帶領人共同去完成光明的事業。正所謂有實事求是的思維,有樸素誠實的性情,立身處世才有光彩,成就事業才有可能。
求“拙”者必勤。那些勤奮的人,都是認為不如人的人,都是不滿足於現狀的人,都是十分謙虛的人,都是勇攀高峰的人。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從不走捷徑,不投機取巧,不偷懶耍滑,而是腳踏實地,實幹、苦幹,使本勁、下笨功,久久為功。勤能補拙,天道酬勤,成就來自勤奮。一輩子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年近九十依然忙碌在田間地頭;為火箭焊接“心臟”的高風林,三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在同一個車間、幹同一個工種、只專注這一件事,成為大國工匠,這樣勤奮的模範舉不勝舉。唯有勤奮於事業的人,才能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
求“拙”者必堅。守拙之人,都有著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困難面前毫不動搖,絕不退縮。他們攻堅克難,越挫越勇,屢敗屢戰,在各個領域裡創造奇蹟、取得驕人的業績。“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帶領群眾歷經30多年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成為“當代愚公”;“共和國勳章”、“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經歷了190次失敗後,成功研製出青蒿素,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求“拙”者必贏。誠實、勤奮、堅韌,是守拙者身上優良的品質,具備這樣品質的人,就無往而不勝,就有絢麗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