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傑
翻開中國的歷史,不難發現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詩詞歌賦,但更多的是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自省,是修身處事的基石,是文明社會的標誌,是社會治理的綱要,無論何時何地,都有其永不褪色、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
戰國時期,齊國的相國鄒忌長得一表人才,而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是相貌堂堂,是當時的美男子。一天早上,鄒忌穿戴好之後站在鏡子前面,覺得自己儀表堂堂,絲毫不比徐公遜色,就問妻子:你看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好看?妻子回答說:當然是您了,徐公怎麼比得上您呢?鄒忌雖然心裡高興,但並不十分相信,於是就問自己的小妾,得到了和妻子一樣的答案。
第二天,有客人來家拜訪,聊了一會之後,鄒忌問客人: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好看?客人笑著回答:徐公不如您好看。如此三次之後,鄒忌認為自己的確要比徐公更為好看。幾天後,徐公來鄒忌家拜訪,鄒忌仔細端詳著徐公,覺得自己遠不如徐公好看;照著鏡子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徐公,還是覺得自己遠不如徐公。
這件事,引發了鄒忌的思考:為什麼自己長得遠不如徐公好看,但自己的妻妾和客人都說自己比對方好看呢?思考了整整一夜,鄒忌終於找到了答案:他們都是在昧心地恭維我罷了。我的妻子是因為偏愛我,我的妾是因為害怕我,而我的客人則是有求於我。如此看來,我是因為身邊人的恭維和讚揚而迷失自我了。
經過這番自省之後,鄒忌便去拜見齊威王,將這番言論告訴了齊威王,並說道:如今的齊國,方圓百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無一人不懼怕大王,害怕大王,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到的矇蔽一定很嚴重了。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建議,大開進言之門。
鄒忌的自省幫助齊威王贏得了更多的民心,燕、趙、韓、魏等國紛紛前往齊國朝見。自省,所省的不僅是錯誤,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 言一行。時刻自省,才能從中獲益。
將相和的故事從古流傳至今,每一次讀都能讀出不同的含義,有人說將相和告訴我們要胸懷寬廣,有人說將相和告訴我們要以大局為重,也有人說將相和告訴我們要容忍謙讓,等等。我則認為,將相和旨在告訴我們一個人自省的重要。
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勞苦功高,趙王封他為上卿,地位在趙國將軍廉頗之上。廉頗知道這件事之後十分不滿,認為藺相如只是個平民百姓,靠著幾句話便被封為上卿,揚言若是以後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藺相如聽到之後,每次都會刻意迴避,每次到上朝的時候都會推說身體不適。有一次,廉頗外出,在一條巷子裡遠遠看到了藺相如,便命人將車駕到巷子中間,絲毫不給藺相如留位置。藺相如看到這幕後就叫人調轉車頭回去了。
藺相如的門客看到之後,就說:我們不遠萬里來投奔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如今您卻處處害怕廉老將軍,讓我們都感到羞恥。如果這樣的話,請允許我們告辭離去。藺相如聽了門客的這番話,就問他們:你們認為秦王和廉將軍誰更厲害?門客回答說:當然秦王更厲害啦。藺相如繼續說:以秦王的威勢,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我藺相如雖然不會打仗,但我也不會懼怕廉將軍,我只是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一旦我們兩虎相爭、兩敗俱傷,秦國一定會趁亂而入,攻打趙國。
這番話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靜下心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於是他便採取了補救措施,負荊請罪。千百年來,負荊請罪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被傳為佳話。
不論是誰,一旦忘記了反思,不願意反思,那麼終將釀成悲劇。自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管在什麼時代都具有永恆的歷史意義。提倡自省,要求每個人重視自身行為,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要經受住外在誘惑的考驗,保持對自身行為的清醒認知。倡導“自省”,形式上是對行為的自我反省,實質上體現的是對人行為的一種敬畏。這種敬畏有助於促進形成社會秩序,而社會秩序正是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得到治理的基礎。(王傑)
來源: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