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農時代的飲茶記載,到唐代陸羽紛繁俱全的《茶經》,到宋徽宗趙佶“韻高致靜”的《大觀茶論》,到近代茶藝名家總結的“清、靜、和、美”,我國傳統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傳統的茶道工序複雜、用器講究、禮儀規整,常常一套看下來令普通愛茶人士歎為觀止,甚至望而卻步。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茶道的重點?怎樣才算會品茶?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玩味茶事》將會帶新手初窺門徑,和達人碰撞討教,共同探索新時代茶道發展之路。
《玩味茶事》作者林貞標,是潮汕人,茶痴,食家,對各地食事、食材有深入的研究,對烹飪方法有大膽的創新,曾有著作《玩味潮汕》《玩味簡烹》《玩味上海》。這次則是以畢生痴迷的茶為主題,將他幾十年的賞茶經驗訴諸筆尖。
說起《玩味茶事》的創作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由於茶在林貞標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起初在蒐羅資料、斟酌字句上過於謹慎,結果發現越寫越死,與他純粹的愛茶之心漸行漸遠,於是棄了筆,把三個月的初稿全部撕了。後來有一次經朋友啟發,才頓時明白自己的誤區所在。第一點,他發現其他茶史和茶文化“專家”的記載多把茶的起源往神話故事上套,以玄增色,引以為榮,林貞標不以為然;他認為茶之真在於至簡、至純,所有矯揉虛飾的加持都是背道而馳。第二點,是他意識到他下不了筆,是因為還未能擺正自己的地位,和茶的地位:“我寫不下去的緣由,就是自以為是地想找出茶的定義和以名門正派自居。”茶或茶道的定義和世間萬物一樣,沒有絕對或“正統”。最終他拋開所有雜念,像茶的平等友人一樣,記錄下與茶相處的那些珍貴點滴,只希望“玩出一點不故弄玄虛的茶理”,供同好和讀者們粲然一笑。
在本書中,作者以風趣幽默的語言,“玩味”地將茶道、茶友諸事娓娓道來,既虔敬地摸索茶工藝,又真誠地辯討了“大家”之言和切身體會的差異,為圈內外人士引見茶道的至淡臻境。書中的茶藝,不用長袍馬褂、佛手串等外飾,碳爐、香爐等精美器具,插花編草等藝術氛圍,只用最簡單的白瓷蓋碗和白瓷杯子,便與茶碰撞出繽紛無窮的視覺、嗅覺、味覺體驗。作者對茶的理解、製作和使用方式,顛覆了諸多固有的茶道觀念,為傳統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源泉。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玩味茶、玩味茶膳和茶友雜談。
重心放在第一部分“玩味茶”,其中不但將普洱茶、大紅袍、鐵觀音等人們耳熟能詳的茶品出新意,更是不遺餘力地介紹了安吉白茶、老八仙、鴨屎香等人所罕聞的寶藏茶。茶以色澤分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各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不同的保健功用。每一類中各種品目,哪些為上乘,哪些不分伯仲。例如,紅茶一門有桐木關紅、正山小種、祁紅、滇紅、九曲紅梅等,各有風韻。作者便以環肥燕瘦的佳人為喻,試談紅茶中的曲折生命、大雅與大俗。茶如人生,十分貼切有趣。
第二部分“玩味茶膳”中,作者闢謠了通俗“茶宴”的言過其實,解釋了以茶入菜的幾大難點,並分享了幾道獨家茶饌烹飪秘方,如龍井鮑片、黑茶豬蹄等。以雅焯俗,令人垂涎心動。
第三部分彙集了幾位茶友的逸事閒談,對於茶道、對於作者的奇趣看法。會茶如會友,會友如會茶,從側面展現作者這個從內而外的“茶人”,是如何活出茶味,活出茶意,活出茶境的。
他的友人不拘身份地位,一杯茶,海闊談天,君子之交。至交雅誠表示,“標哥有潔癖,且嚴重!他選茶講究茶樹生長的土壤、氣候、海拔、植被等自然環境,茶的製作由採摘到存放每個細節都極為潔淨講究。十五樓有好多個冷櫃都設定在零下十八攝氏度以下,專門用來存放上好的單叢茶。”分眾集團副總裁駱蘭感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各種山上餐風露宿,尋找屬於他的茶樹和茶農。一杯好茶的背後,是標哥用整個生命在感知與創造。”雖然他自詡茶痴,但在好友、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徐嵐眼中,他是“痴而不迷”:“對於吃茶這件事,他一直都很清醒。或者說,茶讓他明白了更多。”攝影家、作家馬良深知,藝術和真情都以“無用”為真諦,他笑侃,他和林貞標是“一份無用的情誼,兩個無用的人,幾杯無用的清茶,暗中偷換幾日無用也無求的浮生。”
那麼這些“講究”帶來了怎樣的寶貴心得?那些“不講究”引出了怎樣的特殊體悟?歡迎讀者來本書中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