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古人寫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或者第一章節都非常重要,甚至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和主旨。比如《道德經》第一章就非常關鍵,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句話基本都奠定了《老子》一書的基本論調,說明了萬物的起源,和萬物的本質。這兩句話一下子就為道家思想劃定了基礎和邊界。
再比如《孫子兵法》一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第一句話就把這本書的基調定下來了,“兵者”就是戰爭、兵事或者說兵法,是國家的大事,事關國家的生死存亡,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這一句話,奠定了這本書的高度,這是一本事關國家興亡的書。
再比如《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第一句話就提出了儒家思想的最高追求“至善”。那《中庸》的第一句話講了什麼呢?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可能也是《中庸》裡面被引用和傳頌比較多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就從這句話講起。
這一句話15個字,可以說是這部《中庸》的精髓,甚至可以說是影響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核心思想之一。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的自然秉性,被稱之為“天命或者說“本性”,這種本性是上天賦予的,而不是人為設定的;引導並規範事物向著本性發展和變化,稱之為“道”,也就是通往本性的路徑稱之為“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自身就稱之為“教”,這句話實際上說出了萬物的本質和天性,同時也說明了人通往本性的方法和路徑。
這裡就幾個關鍵詞:天命、率性、修道。
簡單來說,《中庸》一開篇就告訴我們,“中庸”的思想不是一種人為的規範,而是一種“天命”或者說“天性”,不是一種可能性,而是一種必然性。這為中庸思想奠定了基礎,或者說基本的出發點,自然法則自於“天命”,類似於上天的一種命令。我們古人認為“天”是一種至高的精神性的存在,它主導萬物;天也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它包容萬物,比如我們通常說“這是上天的安排”,這是“天意”或者說“天命”,“天理”。古人尤其是儒家思想認為,上天是萬物的主導者,也是萬物的締造者,在我們文化裡面,也有很多關於“天”的概念,比如天子、天下、天命、天書、天性等等。
介紹了“天命”,然後我們來看什麼是“率性”,《中庸》說: “率性之謂道”,就是說,順著事物的本性,或者順應天命,就是得道了,這裡的“道”是道路的道,當然也是一種隱喻,也就是通向天命和本性的道路。這裡的“率性”,就是統領和規範人的自然本性,這裡的“率”其實也可以用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字來理解,那就是:“誠”。我們稍微展開聊聊這個“誠”字,率性和誠是類似的意思。“誠”這個字是《中庸》這本書非常重要,後面我們會講到,“誠”字在這本書中共出現了25次之多。
在第20章中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意思是說,理解了誠,才能明白天理或者說天道,按照誠的方式為人,這是一種人道。真誠既是天道的原則,又是人道的原則,當然這裡的誠並不是一種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境界,簡單來說就是:率性之謂道。遵從和順應本性,就是一種“誠”,也就是“率性”,我們經常說一個人非常:真誠,坦誠,率真,沒有過多的人為的修飾,大概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最後5個字:“修道之謂教”,也就是按照“道”的原則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這裡的教,也可以理解為“實踐和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按照道的原則來為人處世,行為實踐,這就是“修道之謂教”。後面也會講到“誠”就是修身的根本,儒家特別推崇“誠”,它既是一種至高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對天性、天道的一種領悟和實踐的原則。透過誠,我們才能領悟天道,實踐“誠”,就是順其天命或者天道。《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好了,今天我們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中庸》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就是:上天賦予了萬物本性,通向這種本性的原則或者路徑稱之為道,按照道的方式行為實踐稱之為教,天命、本性、修道、教化,這是一套適用於人和所有自然萬物的法則。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面我將繼續分享《中庸》的更多精彩思想,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